“你要走出你自己的舒适区,多去跟不是你这个层级人交往,就不是学术圈的人,你要去打破你自己的局限。”这是我一个很好的朋友,苦口婆心耳提面命经常跟我说的一句话。
什么是舒适圈?
什么是舒适圈都定义不了,何谈走出去啊?我从哪儿走到哪儿啊?这个不像是出家门去上班,打开门,迈出去,关上门,好了,我从舒适区走出来了。
何冰老师对舒适圈的定义是,我是个话剧演员,我不去演电影和电视剧。那我后来开始演电影电视剧了,甚至我参加综艺了,这个叫走出舒适圈。
窦文涛老师更进一步,认为说都是工作,但是我走穴演出,你让我在中间当托儿造假,那这个事儿不能从我手里做,我请个人上来代替。这个叫迈出舒适圈半只脚。
感觉这俩人有点儿你说萝卜我说泥儿,不是一个事儿。前者还靠谱,后者则是要不要跟现实妥协自己原则。我觉得后者有点上岗上线儿了。
我琢磨着,是不是可以这么看。就是,舒适区到底是“我”在这个圈的环境里觉得舒服,还是“我”擅长干这个圈儿里的事儿。这,其实是两个范畴。
分开说,“我”在这个圈的环境里觉得舒服,大概意味着:社会关系稳定,工作稳定,生活状态稳定,在不可抗力来临的时候这个圈子能够帮我抵御一部分危机带来的伤害,那如果我不是天生爱挑战极限,也没有什么更好的方向或者说更高的人生价值要去实现,为什么要去做一个不知道怎么赢的赌徒?
“我”擅长干这个圈里的事儿,大概意味着:我有这个圈子里的事儿所需要的资源,所要求的能力,比较好的人脉关系。这个情况下,可以考虑说,这个圈子是不是可以外展。比如我做高端手机的,我可不可以发展中低端客户?我可以不可以做生态系统,我可不可以做网络技术研发。换句话说,这个圈所在的从供给端到客户端,甚至是有交叉的行业线,都是可以有关联发展可能性的。这个范畴里,可以根据自己情况和外部环境发展考虑说:“走出舒适圈。”
这两个事儿虽然是两个范畴,但是可以合起来看。借用窦文涛老师的“迈出去半只脚”的说法。 把两件事合在一起如果看作是完整的迈出舒适圈的定义。那就考虑先满足让自己觉得舒服安全的环境,然后在事情的范畴里选择走出去。
两边都迈,一个劈叉下去,容易扯着蛋,不合适,不合适。
往全了说,其实还有两种,不需要考虑走不走出去的。一种是哪里都不是舒适圈的。在哪呆着都觉得全身上下哪儿哪儿都不得劲儿。自己跟自己拧巴,自己跟周围也拧巴。当然私以为,是这样的人应该去看看心理医生。
还有一种就是哪儿都是舒适圈。不是说这个人一定是个全才或者通才。也不是非得富可敌国。跟这些都没太大关系。王思聪也不是在哪儿都舒服。是那种心智没有限制的人。不给自己画地为牢,也不给自己设限。上了牌桌五分钟,就能知道自己在牌桌上的位置。能知道跟自己打牌的人都是怎么回事,知道自己为什么能上桌也知道自己怎么能下桌。这只是打个比方。但私以为要修炼到这一步,还是要先把前面那两步走明白。直接奔最后这个高度去,那可能就不是劈叉了,就直接一边一半给撕开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