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一个家也是一个世界。
同事带有一个6岁的孩子,平时开网店赚钱,孩子接送都是她自己负责。她有空闲就在群里抱怨老公,夜不归宿,对家里冷淡至极,她故作不理状,他老公也视而不见。她向我们倒苦水,希望我们帮她想个应对之策。他们是三个人的世界,可为何却是这般无奈纠结?
杨绛先生的《我们仨》也是三个人的世界,她的回忆里全是温情的相处,难道是知识分子才能有这种境界,市井小民不配拥有这样的幸福吗?
1.婚后2年妻子独自带孩子,男人的担当在哪里?
杨绛和钱钟书辗转牛津和巴黎留学,1938年带着一岁多的女儿回国,钱钟书回国后直接到云南西南联大上任,留杨绛母女在上海生活,这种分别的日子大概持续了2年,孩子长到快5岁时才跟父亲重聚在一起。
当他们相聚时,圆圆已经不认识钱钟书,他潸然泪下,最后决定,此生除了死别,不要生离。
虽然日子很苦,物质紧缺,一家人在一起却也是自得其乐,过着淡然的日子。
而同事的老公在她生完孩子后就离家,也算是出走,基本不联系,对家里不闻不问,她是靠着娘家接济才得以过日子。可2年后,她老公回来承认错误,她不忍让孩子没有父亲,随即听着父母的劝,竟然选择原谅了他,又合伙过起日子来。
同样是离家2年,钱钟书是时刻牵挂着家里,而同事的老公却是完全忽视家里。
无论是什么年代,有情人总会被生活迫不得已地分开。一个有责任心的男人,不管人在何处,心总是挂着家里的,家中妻儿就是他的责任,钱钟书正是这样一个有担当的男人,所以杨绛先生的回忆录里满满都是情深意浓。
2.夫妻的相处之道
杨绛,中国女作家,中国翻译家,文学研究家。钱钟书,现代作家,文学研究家。
看着他们的头衔,一下就明白了他们是兴趣相投才结合在一起的。他们闲在房东家里用餐时间太长,为了节省时间看书,竟自己学着做饭。他们喜欢宅,也喜欢吃完饭喜欢去“探险”,各自有着自己的“石子”,有着共同的爱好,生活不亦乐乎。
钱钟书是“书呆子”,所以在生活方面有很多“白痴”行为,比如左右脚都不分,60岁才学会划火柴。杨绛生孩子住院的时候,钱钟书在家里常常干“坏事”,例如墨水洒在桌布上,把台灯砸了,把门轴弄坏了等等,而杨绛却说不要紧,我会修。在生活上,他犯错,她包容,真正的爱情不过就是这样子的吧。
他们所处的那个年代,生活给他们开过很多玩笑,却难不到他们的,他们只管一门心思做学问,低调过日子。一家人在一起时,一人捧一本书,各自做着自己的事,各自安好。独立的人格,从不过多的干扰,也是夫妻相处的之道。
3.初读不识梦中境
《我们仨》分为3部分,前两部分写梦境。
“锺书大概是记着我的埋怨,叫我做了一个长达万里的梦。”他在梦里因为一个电话而被汽车接走,去哪里做什么都不知道,留“我”在家里担心。幸而第二天就来电话,让我们去古驿道,“我”便住在客栈里,女儿要回去上班,而他却在船上休息。“我”每天去船上看他,晚上做梦去看女儿,来回奔波,心力憔悴。
初读时,有些不理解这样的混沌感觉,为何钱钟书是在船上?为何她老是做梦去见圆圆?
读过第三部分再回头读,才更理解其中的深意,所以建议倒着读。
4.读这本书之前,需要两个基础,一个是杨绛先生自传,一个是《围城》
《我们仨》豆瓣评分8.7,一共有11多万人评价,短评3万多条,长篇书评2千多条。这本书出版时轰动一时,销售了四五十万册,我却读不懂书中的故事,特别是文中夹杂着英文和时代用语,又或者是觉得故事很平淡,不甚理解。
钱钟书的《围城》豆瓣评分8.9,一共有23万多人评价,短评高达4万多条,长篇书评达到3千多条,这还不算线下购书的读者,可见影响力之大,而《我们仨》是关于钱钟书一家的回忆录,自然是趋之如骛。
杨绛先生是跨越了2个世纪的人,她的生命经历了中国最动荡的几十年,而在这样的生活环境下还能一心一意做文学研究的人,世间少有。她翻译的《唐·吉诃德》,是公认最有优秀的翻译佳作,在92岁时写下《我们仨》,在102岁时出版250万字的《杨绛文集》8卷 ,年纪虽长,却从不放弃对文字的热爱,这份对文学的执着,非同凡人所能比。
散文中对家庭生活的回忆,略显平淡,所以对此二者不了解的人,看此书就会觉得无味。
我在读第二遍时,才从平淡的文字中读出他们生活中的味道,看似简单的回忆录,透露着他们生活的相处之道。现在他们仨终于团聚了,天堂里有他们的欢声笑语,还有他们另一番著作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