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儿童节
上了学以后我才知道,原来有个小孩子的节日——“六一儿童节”!至于它的由来是不清楚的,只是知道这天不用上课,全校师生搞联欢活动。
印象中只有一年级的那次儿童节办得最好,那天老师带着三年级的大哥哥大姐姐们把几个教室都布置了一番,分别设置好几款游戏项目,比如蒙眼击鼓、吹蜡烛、套圈等,已经记不全了,每位同学会得到一定初始数量的参赛卷,大家可以通过消耗参赛卷来挑战这些游戏,如果挑战成功就可以获得一定数量的奖券——和参赛卷一样用彩纸制作的简易道具,游戏环节结束后大家就可以拿手中的奖券去找于校长兑奖,无非就是尺子、铅笔、橡皮之类。不在于这些奖品如何,主要是这种参与感很强的活动很让大家喜欢,而且与我看过的一本课外书里写的内容很像。
游戏环节开始后,同学们吵吵嚷嚷地分别跑进各个教室,跃跃欲试地准备参与自己喜欢的游戏。我也随着大伙这看一眼,那瞧一下,感觉哪个都可以试一下,可又觉得哪个都挺难的。就这样转来转去,试了几个游戏都没能挑战成功,眼看手里就剩一张参赛卷了,觉得自己真是没用,什么都玩不好,而其他同学已经有攥着好几张奖券跑去找于校长兑奖了。就在我垂头丧气拿着这张参赛卷不知道玩哪个好的时候,一个三年级的哥哥看出了我的焦虑,走过来说:“怎么了小子?没得着奖吗?”我点点头没言语。他笑了:“这个简单,我拿一张奖券换你的参赛卷不就成了?反正我拿着它还能再得一张奖券!”说着他也不等我答应,拿走了我的参赛卷,把一张奖券塞到我手里。我一下子转忧为喜,刚要道谢,他却早已跑去参加游戏了。虽说我只兑换到了一块橡皮,但我还是挺开心的,同时还想到了一个计划:明年再举办活动的时候,我可以跟着那个哥哥一起,把参赛卷都跟他直接换成奖券,这样我能得到更多奖券,而他能更多地参与游戏,岂不是一举两得?
可到了二年级以后,“六一”儿童节就再没举办过这种形式的活动了,而是统一到中心小学去看文艺节目。当然不只我们学校,而是全镇的小学生都会在这天集中到中心校,所有学生拿着小板凳围坐在操场上,主席台就是舞台,轮番上演由学生们表演的各种节目。说实话我可不喜欢这种过节的模式,坐这里看唱歌跳舞有什么意思?而且每个学校都要编排节目的,我们学校虽小却也要准备。为了准备节目,放学以后还要花时间进行排练,真是太麻烦了!自此一直到六年级,每年的“六一”儿童节都是这样了,上午参加艺术节,下午放半天假,我那个完美获取游戏奖券的方案永远不能再实现了。
2、运动会
每年春季三、四月份的时候,全镇的小学校要联合举办一次春季运动会。届时,我们又要搬着小板凳前去观赛了,不过运动会不是在中心小学举行,而是在离中心校不远的镇中学,可能是因为中学的操场面积更大一些吧。
北方的这个时节一般都是多风的,一刮就是好几天,所以我对运动会的其中一个印象就是各校健儿在漫天风沙之中你争我夺。
运动会的项目就是传统的跑、跳、投这些,每个学校都可以选出一些体能好学生来参加这些项目。我的身体素质比较差,这种竞技活动是没份参与的,可班里有几名同学却是能跑能跳,他们多次参加运动会,还拿过名次、得过奖呢!
运动会还有一个特点就是要举行一天,中午大概有一个小时的休息时间,所有在场学生可以自由活动,但仅限在校园内,不可以自行离校。操场四周角落有不少小商贩,他们每隔一会都会遛着观众席走上一圈,兜售零食和饮料。平时我们上学是没有零花钱的,只有这天才会得到三两块钱用来吃午饭,想吃好的没有,主要看这些商贩都卖些什么。如果想吃热乎的可以去买那个老大爷包子,这个用“抢”应该更合适,因为老爷子的包子数量有限,你仨、他俩,十来分钟就卖完了,真正的手慢无,反正像我这种小个子从来没有抢到过。那就只能买面包、饼干吃了,然后再喝上一罐色素香精勾兑的饮料,中午饭算是就地解决了。
我不太喜欢运动会,虽然那么多同学在操场上热火朝天地比赛,但我的兴奋劲只能保持一小会儿,时间长了就觉得太无聊了,可能不擅长运动的人都会有这种感觉吧。
3、加入少先队
于校长在上思想品德课的时候会经常讲到:“你们要积极加入少先队,成为社会主义接班人……红领巾是革命烈士鲜血染红的,是五星红旗的一角……”他会把那个时代特有的政治色彩带到课堂中来,仿佛成为少先队员就能马上光宗耀祖一般,虽说我们并不太明白少先队是什么组织,也不太清楚接谁的班,但是仍给我们一种成为少先队员是神圣而光荣的感觉,我心里挺期盼的。
可实际上加入少先队没那么麻烦,或者说只要来学校上学了,都能成为少先队员。我记得是一年级下学期的某一天,学校给我们这一班新生举行了入队仪式。仪式很简单,主要的情节是同学们都到院里排整齐站好,老师在前面带领大家宣誓,老师讲一句,大伙跟着齐声重复一遍,脸上都故做庄严肃穆的表情。随后就是佩戴红领巾了,由三年级的学长学姐一对一的给我们这些新队员系好红领巾,我记得是一个叫海鹏的哥哥给我戴上的红领巾。回到教室后,老师又拿出若干队标,在同学们中选出了大队长、中队长、小队长,我当时得到了“一道杠”。
加入少先队以后也没啥特别的感觉,只是每天上学还多了一件事:别忘了戴红领巾和队标!另外学校会定期召开队会,好像是每学年一次吧。这项活动也是要搞排练的,具体内容早已记不清了,这可能是我们接触到的最早的形式主义活动吧。
4、亚运圣火
1990年9月刚开学,于校长就告诉宣布了一件大事:北京亚运会要开始了,其中有个圣火传递的部分,我们镇刚好在传递路线之上,所以过几天圣火经过之时全镇学生要参加一个迎接圣火的活动。这确实是个新鲜事,毕竟亚运会是大型赛事,能看到火炬手擎圣火飞驰而过的场面也是不错嘛。
做为学生的我们不是光看就行了,还要手持花环高呼“欢迎”。花环怎么搞?于校长有办法,他给我们布置了一个课外作业:回家以后用粗铁丝制作一个直径大约30厘米的铁环带到学校。第二天同学们都拿着铁环来上学了,不用想都知道,一定是各式各样的,粗细不同、大小不等。于校长很满意,他又不知从哪找来的(也可能是买的)一些拉花、彩带,分发给每个同学,把铁环缠绕好,胶带固定,花环就完成了!道具有了,接下来还有简单排练一下:同学们站成两排,手持花环一边挥舞一边高喊:“欢迎欢迎,热烈欢迎,亚运圣火,燃遍中国!”大致就是这个样子,利用放学后的时间练了两天。
终于到了圣火传递而至的这天,具体是几月几号已经记不清了,只是记得当天天气不是很好,气温略有些低。下午四点左右,我们学校全体师生前往镇里。当我赶到时,已经有不少其他学校的学生站在主街道两旁等候了,我们也按着队形站了过去。
街道两边的人可真不少,自东向西望去全是学生,整条街变成了一条“人胡同”。一开始同学们还是挺安静的,规规矩矩站着不动,可是没过二十分钟就骚动了起来,有的聊天,有的拿小石子玩游戏,有的干脆找角落坐地上了。每队学生都有老师带着,开始还会约束约束,到后来也索性不管了。眼看时间一分分地流逝,天都擦黑了也没见有什么圣火!大家都烦透了,又累又饿又无聊,这几个小时真是难熬。
就在我感到临近崩溃的时候,西边的学生队伍躁动起来,紧接着“欢迎”之声此起彼伏——圣火来了!不一会儿,整条街的学生都喊叫起来,早已不是练好的四句那样整齐化一,乱哄哄地像蛤蟆坑。同学们不约而同地往前凑,很快几名大个子同学就挤到我前面,街面上什么光景我根本看不到了。整条街道热闹了七、八分钟吧,同学们不再拥挤了,喊叫声也停歇了,可圣火呢?啥样呢?受半天罪我什么也没看到呀!
于校长宣布解散回家。这一路上我都觉得郁闷,还向个子高的小明和大军他们打听:“圣火传递是什么样儿呀?是一个运动员举着火炬一直跑吗?那火炬点着以后就不再熄灭了吧?”他们听了直撇嘴:“哪呀,拿火炬的是谁不认识,反正我看他好像就跑了这一段路。火炬还能老烧着?那得费多少油呀?有开关的,跑到东边路口人家把开关一关,然后上了一辆车就走了!”“啊?是这样呀?”我听完一脸惊讶,有些出乎我的意料,圣火传递不是一件庄严神圣的事情吗?怎么搞得跟走过场一样?唉,想了半天没想明白,倒是双腿是实打实地有些酸痛,平白站了这半天真是不值。
其他章节: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