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读到这篇文章,很有感触: 我要和孩子各自建立自己的边界。成全她成为独立完善的自我。
孩子用力挣脱我的束缚就是要建立完善的自我,我需要给予她满足,我要转身拥抱自己的生活。
孩子会去探索她自己的世界,拥抱她自己的生活,我也可以更自由的追寻自己的人生
你是孩子的父母,你不希望彼此陷入共生,把孩子变成有共生需求的人。那么要记得:
母亲需要能够给予孩子满足,又可以转身拥抱自己的生活,孩子也就不得不去探索自己的世界,并且也可以独立成长而不带有愧疚感。
这个时候,孩子才能真正去展开自己的关系,拥抱自己的生活。
你也可以更自由地追寻自己的人生。
以下摘抄:
共生,最早源于一种生物学概念,指的是两种生物体之间相互依赖又抑制的关系。在心理学上,多指父母和孩子的关系,尤其是母亲和孩子。
早期的共生是必然经历的一个阶段。
在婴儿期,支持我们实现全能幻想的,就是父母,当然,出于生理天然条件使然,更多的是母亲。
在婴儿的想象中,母亲作为自己身体的延伸,满足自己“起心转念”的所有需求。
尤其是对于一个尽职尽责的母亲而言,她和孩子之间似乎有“心电感应”,能敏锐地觉察到孩子的需求。这个时候,这种“共生”,是孩子需要的,也是满足的。
但是,这种“共生”还有另一个重点:依赖又抑制。
因为太过紧密,所以会依赖彼此,也会压抑彼此的成长和拓展。
比如,在一段过度共生没有边界的关系中,作为孩子,她的个性会被严重压抑,得不到发展;
再比如,既然分离意味着背叛,那么,无法和母亲实现分离,也因为这种紧密,无法去体验新的关系模式。
摆脱共生的关键,是尝试去做分离。
而分离的关键,是尝试去构建和看到那个真正的自我,那个被长期绑在共生关系中的被割裂的自我。
那么,“母女共生关系”又是如何影响了夫妻关系的呢?
为什么很多女性可以和伴侣保持着看起来非常亲密的关系,但是,另一方面,又没有办法享受性生活?
我们尝试从三个方面去理解。
第一,如果我们无法摆脱“母女共生”,那么,当我们走进婚姻后,我们和老公建立的关系,不过是和母亲关系的重复,那也是一种共生关系。
因此,叶女士会无微不至地照顾老公,感觉自己很爱老公,认为和老公的关系非常亲密,似乎一切都非常好。
第二,基于共生关系的二元排他性,将婚姻关系过成共生关系的人,一般不容易出现“出轨”的情况。
因为,共生关系一旦发生,基本容不下第三方。所以,出轨的困扰,在这类关系中,很少存在。
除非另一方自我意识较高,并不认可这种共生关系。
换句话说,这种共生关系,有可能是双方自愿的,也有可能只是“单方面共生”。
而一旦是单方面的,另一方就会觉得在关系中极度压抑。这时就会出现一个新的问题:夫妻双方对关系的体验感差异很大。并且因此矛盾和冲突不断。
第三、因为这种共生关系是和母亲早年相处模式的重复,这会导致一个重要问题:
夫妻关系中,“性”显得格格不入。
理解这一点,我们要一起先回溯到性心理发展的时期:
当一个小女孩发展到有性别意识(通常是三到六岁),这个时候,女孩开始对异性父母感兴趣。
并且这种兴趣,会在日后升华和转化到其他的异性交往中。
但是,对于处在“母女共生”关系中的女性而言,这种对异性父母的兴趣,却很难表达。
正如《厄勒克特拉VS俄狄浦斯:母女关系的悲剧》一书中阐述那样。
因为“共生”关系的二元排他性,以及,离开共生关系意味着对共生关系中另一方的背叛,所以,父亲是被一直排斥在外的。
这就意味着,女孩对异性父亲的具有性指向的感受,很难真的流动起来,更难转化到其他异性身上。
这就导致了后来在夫妻关系中,女性在“性冲动”部分的阉割。
所以,处在“母女共生”关系中的女性,在成年后,相比于我们更为熟悉的“找一个像爸爸一样的人”,更有可能在找一个“像妈妈一样的人”。
同时,一并阉割掉我们的性冲动。
“共生”这个问题,在我们周围挺普遍的。
如果我们是一个有“共生”需求的人,那么我们也许会在亲密关系中试图绑定另一方。
而如果绑定失败,我们可能会和孩子形成绑定,甚至进入到孩子以后的生活了。
当然“共生”并非洪水猛兽。
别忘了,早年共生,曾带给我们极大的满足感。
这种满足感带来的欣喜若狂,沉淀下来后,在我们长大后的很多时候都会再次出现。比如,热恋。
思科特.派克曾在他的那本著名的《少有人走的路》中提到:在恋爱刚开始的一瞬间,无限的亲密,那是一种边界暂时消失的共生状态。
如果你和另一半可以暂时在共生里感觉舒服,彼此不会有被压抑、被限制的感觉,那可以暂时接受:
你不一定是性冷淡,只是关系模式没有性罢了。
而如果你和另一半因为共生而冲突不断,或者你们的父母严重干涉到你们的生活,那么我们需要去成长。
只是,我们现在是成年人了,如果我们想要更自在的生活,我们不得不去成长起来,去摆脱共生的关系模式。
让自我先建立起来,再独立起来。
这并不容易,但我们可以试着先做这两步:
首先,去树立自己的边界。
哪些事情是你的,哪些事情是你希望自己做主的,哪些事情是可以试着自己做主的。
可以先试一试去争取这些事情的主导权,体验自己主动选择、主动负责的感觉。
也许一开始没人帮你兜底,你会心虚和搞砸。
但记得,去体验其中的种种起伏,体验自己搞砸自己兜底的整个过程,沉淀这些感受形成自己的独立思考,就是做自己的开始。
其次,多去看到自己的需求和感受。
里面也许有独立的需求,有激情的需求,有不愿意被压抑的感受、有被束缚的感受。
不断去确认它们,然后试着满足自己、释放情绪。
慢慢的,你会对自己的心理过程越来越有感觉,而这些感觉,也汇成了你自我的一部分。
你知道,“我”喜欢什么,“我”享受什么,“我”愿意什么,“我”讨厌什么。
这就是慢慢构建“我”的过程。
而有了“我”,“我”作为人的需求、情欲、情感也会慢慢浮现,对“性”的感觉也会发生变化。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