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笑得出来吗?
你是父母吗?
如果不是,你愿意生孩子吗?
如果是,你还愿意生吗?
随着生活成本的攀升和工作竞争的加剧,年轻人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压力。许多年轻夫妇在享受二人世界的自由和追求个人职业巅峰的同时,也担忧着能否为未来的孩子提供一个稳定而富足的成长环境。在育儿这一重要使命面前,你是否感到轻松?是否还能绽放笑容?
对于那些已经成为父母的人,孩子的教育问题常常成为他们心中的困扰,他们在担忧中不断前行。从学习压力到性格培养,每一步都充满了未知与挑战。面对肩负的重任,你是否依然能够轻松应对?是否还能在挑战中找到笑颜?
在我儿子初二那年,我遭遇了作为父母的又一次重大挑战——他的学习成绩出现了前所未有的下滑,沉迷于游戏,作业堆积如山。深夜的宁静中,我辗转反侧,无法入眠,从儿子紧锁的房门下透出的闪烁光线,让我感受到了巨大的压力。尽管阅读了众多教育书籍,跟儿子的沟通却完全失败。叛逆的孩子如同遥远星球的生物,带来了我完全不懂的语言。
在焦虑的驱使下,我带着满满的期待参加了为期三天两夜的父母训练营,希望找到解决问题的灵丹妙药。却发现现实远比理论复杂,每个孩子都是独特的个体。当满载希望回到家中,面对孩子每天层出不穷的新状况,那些训练营中学到的方法似乎失去了魔力,焦虑依旧如影随形。
虽然我知道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但我仍然有个奢望:有没有什么方法能解决养育孩子中遇到的大部分问题?如何与孩子这种与众不同的生物更好地相处?面对各种问题和挑战,怎样将焦虑转化为笑声,让家庭成为充满爱与理解的温馨港湾?
对第一次当父母缺乏经验的我来说,育儿已不再是单纯的责任,而是一场勇气、智慧与爱的考验。无数父母在肩负这一重任时,背负着沉重的压力,仿佛只有牺牲自我的快乐,才能成就孩子的未来。
但是,亲爱的家长朋友们,如果我告诉你,这一切的不安,或许只是因为你站错了角度看风景呢?
许多父母认为育儿是一件辛苦且严肃的事,必须牺牲自己的快乐。然而,笑其实是对孩子大脑发育的关键“营养剂”,育儿不必苦大仇深。快乐的父母能培养出更优秀的孩子。
可是,你是否在育儿路上感到压力山大,忘记了笑容?
面对养育孩子过程中层出不穷的问题,面对生活中的一地鸡毛,你怎么能笑得出来?
从恐惧到平静的心灵之旅
想象一下,你独自站在一片深邃的密林之中,四周环绕着参天的古木,阳光透过树梢的缝隙,洒下一片斑驳的光影。就在这宁静的时刻,一个温暖而坚定的声音响起:“我是李一诺,曾经的清华学霸,曾经的盖茨基金会北京代表处首席代表,也是你们的心灵同行者。我懂得如何让生活充满笑意,轻松养育。”在这一刻,你是否感到一丝好奇?
《笑得出来的养育》——一本我渴望早十年遇见的书。
李一诺,一位亲历中美日国际教育的探索者,三个孩子的妈妈。为处于养育倦怠期的父母提供了真实的共鸣和情绪支持,让父母们在欢笑中释放压力,重新发现育儿的乐趣。
书中有一段话,让我瞬间感动:“但是,不管多难,人生只有一次。孩子是我们带到这个世界上来的,童年也只有一次。如果笑不出来,那这一遭,图什么呢?图‘苦尽甘来’么?苦啥时候尽?能尽么?所以再难,也得笑。而且‘笑’是有方法的,每个人都学得会。”童年只有一次,他们可以拥有父母的笑,温暖一生。
“笑”的能力是每个人都有的,而孩子来到我们的生命里,其中一个使命就是提醒我们:别忘了笑。那些让我们笑不出的难题,在李一诺的笔下,可以转化为让孩子底层优秀的能力,还有n个今天就可以尝试的游戏。
早年留学美国的经历,让她有机会接触到来自世界各地的不同思想和观念,这不仅拓宽了她的视野,也锻炼了她从多角度分析问题的能力。她认为,面对育儿过程中的种种挑战,单一的解决方案往往难以奏效。因此,她倡导父母应该具备开放的心态,尝试从孩子的视角出发,结合自身经验与专业知识,寻找最适合孩子的成长路径。
《笑得出来的养育》——不仅是一本育儿指南,更是一种对自己生活哲学的反思。
一、孩子不是问题,我也不是
你有没有想过,当我们面对孩子遇到的困难时,我们的不耐烦和觉得麻烦,其实源自于我们内心的“不会”与“不敢”?这些问题背后,隐藏着我们自己的恐惧与逃避。
在养育孩子的旅程中,我们常常面临困惑:当自己状态不佳、缺乏耐心时该怎么办?如何应对孩子没完没了的问题?当育儿观念出现分歧时又该如何是好?何时该伸出援手帮助孩子?如果不懂得如何与孩子玩耍又该如何?……
我们容易陷入一个误区,认为育儿就是一场无休止的问题解决大赛。然而,每一次挑战实际上是与孩子建立更深层次联系的契机,是父母与孩子共同成长的机会。
当父母面对层出不穷的孩子教育问题时,不能把孩子当成是问题,而是将孩子视为共同解决问题的伙伴,孩子只是遇到了问题,需要我们一起共同去面对和解决。
李一诺,以保送生身份进入清华大学,是清华有名的才女,后在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获得分子生物学博士学位,她的人生似乎一帆风顺。
但在回应“人生赢家”的标签时,李一诺坦承:“真实的生活就像一团乱麻。我的起点和大家一样,都是从一个个‘不敢’和‘不会’开始的。职场、工作和生活的平衡是一大挑战,我们需要发掘并发挥自己的潜力。当你勇敢面对内心的恐惧,你会发现自己正坐在一座巨大的金矿上。在这座金矿上,你可以成为自己的太阳,照亮属于自己的世界。”
她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她正是坚持用这种成长型思维方式对待生活,结果就是她在各方面都能大显身手,而且依旧笑容灿烂。
关于直面”不会、不敢“,给我带来了三个重要的启发:
1. 学会突破内心的不敢、不会,才能向前迈进。
为什么我们面对孩子层出不穷的问题时会感到不耐烦、厌倦、无助?
与家里人教育观念不一致怎么办?出去旅游孩子一直低头玩游戏怎么办?孩子有坏情绪怎么办?什么时候该出手帮孩子?孩子游戏上瘾怎么办?说话不算数怎么办?……
我,现在,需要有人告诉我,面对眼前这一个,我该怎么办?
一诺说:“一条让你惧怕的路,只有去走,才能走过去”。
这句话像一道闪电击中了我。
勇敢面对内心的恐惧和不确定性,是向前迈进的关键一步。
当家庭教育观念出现分歧时,我们可以通过开放的对话,寻求共识,共同为孩子的成长制定合适的教育策略。在旅行中,如果孩子沉迷于游戏,可以尝试引导他们参与到旅行的活动中,如摄影、写游记或探索当地文化,以减少对游戏的依赖。
养育孩子长大的过程,同时也是我们自我成长和学习的机会。面对挑战,我们可能会本能地想要逃避,希望问题能够自行消失。但逃避并不能解决问题,问题反而会换一种方式在未来与你再次相遇。直到,你真的在问题中学会了成长。
面对挑战,我们需要学会面对冲突、掌握有效沟通技巧、理解他人需求、接纳自己的不完美,并在必要时寻求外部帮助,这些都是我们成长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只有勇敢地突破内心的不敢、不会,我们才能与孩子一起向前迈进。
2. 学会乐观面对人生的起落,相信美好的事情即将发生。
从不敢到勇敢迈出第一步,从不会到会,这是一个必经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要接受成长的起起落落。每一次尝试,无论结果如何,都是向前迈进的一步。只要保持成长心态、持续行动,美好的事情终究会发生。
3. 在爱与家庭中,做一个长期主义者。
曾国藩说:“未来不迎,当时不杂,既过不恋。”。也就是说:
未来不迎:我们不应让对未来的无谓担忧影响我们的现在。未来虽然不可预知,但我们可以准备和适应,而不是被它所困扰。
当时不杂:活在当下,意味着全神贯注于当前的任务和关系,不被无关的思绪所分散,保持专注和清晰。
既过不恋:对于过去,无论是成功还是失败,我们都应该学会放手。过去的经历可以作为教训,但不应成为阻碍我们前进的负担。
将这些原则应用于家庭生活中,我们可以更加深刻地欣赏孩子和自己在成长过程中的每一步。接纳自己的不完美,包括我们的努力和偶尔的懈怠,都是成长的一部分。享受与孩子共度的每一刻,无论是欢笑还是挑战,都是宝贵的记忆和经验。
通过这种平和而积极的心态,我们可以在爱与家庭中培养出更加深厚的联系,同时也为自己和孩子提供一个更加健康和支持性的成长环境。
二、从逃离到入局 —— 育儿中的自我成长之旅
我们都渴望找到一种方法,能够像快刀斩乱麻一样迅速解决问题。谁不想从这一堆问题中逃离呢?然而,逃离之后又将如何?无非是面对下一个问题,然后再一次逃离。如果生活只是这样的循环,岂不是太乏味?事实上,我们越想逃离,问题就越是如影随形,甚至产生新的问题。
你或许曾雷霆万钧地大吼一声,孩子闭嘴了,不哭了,问题看似消失了,但实际上并没有解决,只是被掩盖了。孩子不仅害怕你,甚至不喜欢和你在一起了。当新问题出现时,他们可能会想办法掩盖,不让你察觉,直到捅了大篓子。这样问题算是解决了吗?我们越是想挣脱,反而被困得越紧。那怎么办呢?答案是反其道而行之,不是往外跑,而是转个念,面对问题向里走。
与孩子相处时,你越着急,问题就越是难以摆脱。你需要入局,进入这个场景,进入角色,进入情绪,进行自我批评,为孩子的情绪找到出口,这样才能真正解决问题。通过入局实现逃离,我们为什么想要逃离?因为我们内心有多重障碍,比如不愿意面对冲突,不愿意面对情绪,我们要赶时间等等。但现实是,你越想跑越跑不掉。只有当你愿意入局的时候,才有可能尽快地逃离。
具体做法其实很简单:
1. 觉察与呼吸 —— 当孩子或自己有情绪时,先做一个深呼吸,提醒自己不要急于逃避。
2. 闭嘴—— 给自己几秒钟的停顿,进行深呼吸,平复情绪。
3. 引入毛绒玩具—— 用孩子喜欢的毛绒玩具作为中介,它可以是孩子的玩偶,也可以是孩子的保护神。当成年人有不当行为时,毛绒玩具可以记在小本本上,以后提出警告或惩罚。
比如你答应了孩子要做却没有做到的事情,可以借毛绒玩具非常夸张地演出来。比如用毛绒玩具扮演对妈妈的惩罚,妈妈吓得瑟瑟发抖,连声道歉:“竟然说话不算数,忘了这么重要的事情,让我家主人难过了,让我家主人生气了。你以后还要不要这样做?”“不不不!以后保证再也不敢这样了。”
通过这样的方式,我们不仅能够教会孩子如何表达情绪,解决问题,同时也在自我成长中学会了面对和接纳自己的不完美。
这样的毛绒玩具就成了孩子的靠山。想象一下,如果总被一个能力强大的人管着,那是多么痛苦。现在有了这个“靠山”,孩子的情绪不满可以通过毛绒玩具表达出来,让你以一种轻松有趣的方式向孩子道歉。
以上方法适合10岁以内的孩子。
对于更大些的孩子,掌握关键的一点:从孩子的视角看世界。
4.最后,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点:做不到也没关系。
忍住不发火——我也经常做不到,这很正常。当你意识到自己做不到的时候,其实已经在开始进步了。机会不止一次,下一次再加油。
我的用法:在童真中自我疗愈
经常有些事情让自己情绪低落、不开心,这时,我们也可以借用玩具进行一场自我疗愈,疗愈后恢复能量重新出发。
例如:面对自己的拖延,自责和失望时常悄然而至。
在这样的时刻,我拿出家里的小猴子玩具,让它扮演一个理想中的父母,与我进行一场心灵的对话。
一、深呼吸,开始对话
小猴子温柔地问我:“你是不是很生气呀?没能与孩子好好说话,对自己失望了吧?”
我诚实地回答:“是的,挺自责的,也挺焦虑。”
二、接纳与鼓励
小猴子用它的智慧安慰我:“做不到没关系,大部分人都做不到那么完美呢!”
我反思道:“可是我冲他大吼大叫。”
小猴子乐观地说:“事情已经过去了,还有下一次改正的机会呢!你打算怎么做?”
我思考着回答:“我打算……”
三、寻求帮助与支持
小猴子主动提出帮助:“我能帮你做点什么?”
我请求:“提醒我从孩子的视角看世界!如果我下一次开始谈话前能从孩子的视角看待问题,你就奖励我,好不好?”
小猴子精神抖擞地回应:“好嘞!保证完成任务!”
通过这样的对话,我不仅释放了自己的负面情绪,还找到了前进的方向和动力。小猴子玩具成为了我自我疗愈过程中的一个小助手,它用简单的方式提醒我:每个人都不完美,重要的是我们如何面对自己的不足,并从中学习和成长。
这种自我对话的方法,不仅适用于与孩子的沟通,更是一种自我关怀和自我激励的手段。它教会我们接纳自己的不完美,鼓励我们从失败中站起来,继续前行。
所以说,做父母的最重要的不是去学习那些表层的沟通技巧和语言,而是面对自己内心需要做的功课。孩子的降临是我们内心成长的机遇,孩子是我们的镜子,能照出最全面的自己,包括那些我们最不愿意看到的特性。
三、给自己做张”自我赦免卡“ —— 游戏化育儿的温馨创意
游戏化育儿,听起来是不是既新鲜又有趣?它就像是在平凡生活中加入一抹调料,让日常任务变得如同探险一般充满刺激。设想一下,我们设立一张“特权卡”,孩子可以用它来兑换与父母共度的特殊时光。无论是观看电影、一起做手工,还是围坐讲述鬼故事,这些小小的惊喜不仅能够加深亲子间的纽带,还能让孩子感受到被尊重和珍视的喜悦。
书中介绍了一种别致的小卡片,用来加强亲子关系,我读到这里时,觉得十分有趣。
这是一张特意为孩子准备的“特权卡”。凭借这张卡片,孩子可以向爸爸妈妈发出邀请,甚至争取到一些特权。一年中拥有6次特权机会,每使用一次,就在卡上做个记号。比如,孩子特别想看某部电影,即使爸爸妈妈原本没有这个打算,有了这张卡片,爸爸妈妈就得陪伴孩子一起观看。
读到这里,我不禁想到,父母同样需要这样的特权卡。在育儿这场马拉松中,我们也需要给自己加油鼓劲。
因此,我打算为自己制作一张“自我赦免卡”。这张“自我赦免卡”是我自我关怀的象征,它给予我一个放松的理由,允许我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的“做不到”。这是维持内心平衡的关键所在。它提醒我:我不必追求完美,只需保持真实。
通过这样的方式,我们不仅能够教会孩子如何享受生活、珍视关系,同时也提醒自己,在养育的旅途中,自我关怀同样重要。让我们一起创造一个充满爱、尊重和欢笑的家庭环境,让每个成员都能感受到温暖和支持。
笑对挑战,拥抱成长
育儿路上的困难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失去笑容。当我们将挑战视作成长的契机,用创意和爱去填满每一天,你会发现,育儿之路,就像一场奇妙的冒险,充满了未知与惊喜。
在这个过程中,你将逐渐发现,育儿不仅仅是教育孩子,更是一场关于自我的探索和成长。每一次与孩子的互动,都是我们学习和成长的机会。它要求我们用更加轻松和幽默的态度,去面对育儿中的每一个挑战,让这份旅程充满欢笑和温暖,在笑声中实现低成本养育,高质量成长。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