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很多在找项目,却又不知道做什么好的同学,不要问具体做什么项目好,我们也没推荐。
因为啊,每个人资源不同,经历不同,能力还不同,就算相同的项目,每个人做出来的结果都不一样。
你说,要怎么推荐具体的?
又不好意思直接拒绝,是吧?
所以想起个多年前的案例,特此给大家整理下,尽量用精简的语言把其中的道理讲清楚。
看懂后,你自己也能找到大量的项目和机会。
那事情就简单了,只要做一点,花几分钟把楼下文章看完。
不多说了,下面是正文。
几个朋友到当地一家酒楼小聚。这家酒楼也不是特别高档,就是大众消费,任何城市都可以找到很多很多的那种。
一行大概六人,点完菜后,服务员上了两小碟点心,一碟花生米,一碟腌萝卜。
茶水上齐,就边吃边聊开了。
由于是晚饭高峰时间,点心吃完后,连一个菜都还没上,大家就只能喝茶催服务员。
得到的回复万年不变,快了快了。
在焦急恼火中,大概又等了十几分钟,菜终于陆续上来了。
几个朋友都是豪爽之人,席间,觥筹交错、把酒言欢。
酒兴正浓,所以加菜自然是少不了的。
叫来服务员,问:再加几个菜吧,你们店有什么特色菜比较好下酒的?
服务员挠挠头:下酒的?特色菜?不如上锅鸡汤如何?
鸡汤?下酒?差点把刚喝下肚的酒都喷出来了
最后还是我们自己拿着菜单随便点了几个菜。
吃饱喝足,买单走人。
问题来了,通过这个事,你发现什么了吗?
如果发现了,你会怎么分析这个被你发现的机会呢?
最初,我是这么分析的:
首先,几个客人去餐厅吃饭,上桌点菜后,到第一个菜上桌前,都有段空白时间。
而这段空白时间是无法避免的,因为从服务员拿到点菜单到通知厨师,然后厨师开始制作菜品,然后再端上桌,必须要一段时间,无论你如何高效都绕不开。
就算餐厅觉得他们做得很快了,已尽最大能力缩短了这个时间,而客户永远会觉得这段时间漫长,有时候尽管只是等了15分钟,感觉上却像是等待了一个小时。
这就是无法调和的矛盾。
很多餐厅酒楼都采取了一定的措施来尽量调和。
有的餐厅觉得要让食客有点事情做,不至于让他们感觉等待的时间过于漫长,他们会点菜后送两碟小点心,花生米啊凉菜之类的。
有的为了让客户感情上能够接受等待时间,就放个漏斗或者计时器,在规定时间不上菜就打折什么的;
有的则会统计每天的菜品,然后把一些点单率比较高的菜提前做好
。。。。。。
总结下。
第一,这段餐前的空白时间都是餐厅比较头痛的地方;
第二,几乎所有意识到的老板,在这过程中都多多少少花费了成本。
第三,下酒菜的概念最多只是存在于每个食客自己的大脑里,主流市场上还没有人做这个概念。
分析下来,面临两个项目可以选择:
第一个:找个产品来填补餐前空白时间,一方面要让食客能接受合适的东西用来消磨这段难熬的时间;另一方面要让餐厅在上菜速度方面有个缓冲的同时,还能由以前的支出成本转变成获取一定的收益。
第二个是:找到一些合适下酒的菜品做成下酒菜系列,经营这个概念,让就餐的人喝酒时会消费我们专门为酒客设计制作的下酒菜。我要做的就是把我们的产品以下酒菜这个代名词在消费者头脑中打上一个印记。
如果是你,怎么选?
先说第一个餐前空白时间的项目。
首先要研究的是相关产品需要具备的属性。要研究这个之前,先要研究你的最终消费者,也就是食客的心理。
那,对于这段餐前空白时间,食客的心理是什么呢?
因为这个时间是个相对比较封闭的时间段,大家都在等待一件事情,就是开饭。
而在这段尴尬时间里,人是很容易需要一个兴趣点的,最需要一件事情来消磨时间的,所以你细心点观察会发现有的人会抽烟,喝茶,玩手机等,就算是不喜欢吃小点心的人大多也会拿起筷子去夹来尝尝。
如果这个时候,有个产品闯进他们的视线,那么他们就会比平时更加容易接受了。
有人说,这不就是餐前的开胃菜吗?
是的,就是餐前的开胃菜,那具体要具备哪些特点呢?
经过琢磨,我觉得要具备以下几点:
第一是这个产品要经得起时间的考验,说白了就是经吃,就是说能多撑一会儿,别像花生米啊小萝卜啊什么的,每人几筷子就没了,成本花了不说,想达到的效果却没有达到,结果该催菜的还是催菜,该闹情绪还是闹情绪。
光这一点就要淘汰了好多备选的产品。
第二是这个产品人均消费不能太高。如果这个餐前开胃小点心的价格比正菜的价格都高,估计很多人都不能接受了。
尽管这时候人们比平时相对容易接受这些开胃菜的推广,毕竟在多数人眼里开胃菜只是开胃菜,便宜的话吃得玩玩混混时间也无妨,但价格太高了还是要理性对待的。
第三,这个东西还不能太撑肚子,不然吃着吃着都差不多饱了可不好,就是不能和餐厅的主菜产生冲突。
当然了,味道肯定不能太糟糕了,不然吃了第一次就不想吃第二次了,任何产品都会搞垮。
说到这,有人就要质疑了,你这个点子,不能形成真正可以操作的项目啊。
你自己又不开餐厅,你肯定要和餐厅合作嘛,而你把这个点子告诉别人了,别人自己做产品在自己的地盘推广,就不关你任何鸟事了,你不是偷鸡不成蚀把米啊?
是啊是啊,你能想到这点,说明是聪明人啊,值得恭喜下。
正因为这样,必须要把产品的定位和定价做好啊,要让老板权衡之下发现和我合作的收益要等于或大于他自己制作产品的收益,这样的合作才能持久。不然餐厅就没有和我合作的必要了。
那,为了实现这个目的,产品要有哪些属性呢?定位又是什么呢?
首先,产品要制作起来有一定的技术难度,尽管难度不要求特别大,但至少会设置一点点门槛。
不过重点在于,定位是为餐厅提供产品制作和批发,赚点辛苦钱。
所以大部分利润必须得被餐厅剥夺。因为一旦我的利润多起来,意味着餐厅的利润就会少一点点,只要餐厅方面综合权衡后,觉得他们自己制作这个东西的纯利润要高于我为他们供货,那合作就结束了。
这个项目的利润是在规模效应起来后,进货成本以及统一制作成本会比餐厅小批量制作的要低。
说白了,就是赚个差价而已。
另一个下酒菜的项目呢?
文章字数太多了,估计很多人看不完,所以后面接着说另外一个的分析。
( 文 / 李舟,2018-11-26 )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