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堰画乡是丽水最为著名的一处地方,光听这个名字似乎就带着浓浓的诗情画意。初夏,走进千年古镇——大港头,到达大港头时已是子夜。
古镇老街一盏盏红灯笼亮着,隔岸相望:渔舟唱晚,白帆灯影,汩汩流淌,渡舫拢岸,一切都显得格外恬静、惬意,期待着将每一个瞬间真实地属于自己。
清晨,我从梦乡“复返”画乡,在氤氲的薄雾中,沾着一缕文艺气息,浸入一寸闲适光阴里,一幅淡逸劲爽的水墨山水长卷渐渐地铺开。
细雨中的瓯江,如烟朦胧,白鹭低飞。岸上的游人,江上的白帆,穿梭的画舫,像一场雨追赶着一场雨,令人沉醉在这天然的画卷里。在这古老的渡口睁开眼睛,这跌宕的瓯水似乎有着与众不同的风骨与气质。
八百里瓯江穿流其间,两岸河谷冲击出碧湖平原。大港头谷地溪流丛生,古樟参天,绿草茵茵,可谓“秀山丽水”之缩影,在众多水乡古镇中是罕见的。
古街的东头就是画乡的古渡埠头,一座建于清末的双荫亭,因旁边的两颗千年古樟而得名。临江一面拾阶而下有长约300余米的滨水走廊,置多个泊船埠头,其旁为木构楼屋,墙基甚高,多为鹅卵石砌叠而成,简洁古朴,独具风格。
江滨船埠往昔停满帆船、货轮船、客船、渔舟、竹木排等等,风景美若画图。清代处州(丽水古称)诗人朱小塘《大港头春望》诗赞:“雨歇村南大港头,湖光掩映夕阳楼。”
眺望江中停留着五、六只小帆船并排成一行,似将要启程远航。这虽然是专门提供摄影和写生的道具,但微风掠过,白帆摇曳,江中泛起阵阵涟漪,几分矜持,几分飘逸。我痴痴望着瓯江,时光便慢下了脚步。
雨停了,回身徜徉在画乡石头铺成的古街上,仿佛走进时光隧道,展现在眼前是民清时期的建筑,粉墙灰瓦,精美的雕花,雅致的结构依然可以看出往日的繁华。
两旁店铺为木结构的双层建筑,底层店面,上层住宿。铺面除了酒肆客栈、土特产外,更多的是艺术品和画廊,带着浓郁艺术气息。
穿行在古雅小巷,一段枯树根,一面老石磨,一个旧木船,都可以成为艺术品。随意跨进一个简陋、昏暗夹带着寂寞的画室,斑驳泥墙挂着精美的油画作品。
在古街闲逛,进入的不仅仅是景区,更是进入了一种“生活”。两侧开设有不少画廊、书店、咖啡馆以及专门出售工艺品、明信片的礼品店,各家门匾上的漆字也往往自成一趣:“泡茶等花开”别有诗情画意,“港溪月上”画面感十足,“枕水眠风”则藏着枕石漱流的隐居情怀。
“古堰”和“画乡”其实是两个不同的景区,前者位于瓯江北岸松阴溪畔的堰头村,后者位于瓯江南岸的大港头镇。被瓯江一分为二,隔江相望。古堰和画乡就是被一江隔开的恋人,彼此隔江对望,乡民为她取了个静雅的名字——古堰画乡。游客通常会先到“画乡”,而后再乘画舫去对岸的堰头村,我们也是如此。
船至北岸堰头村20多分钟,鸣笛启航溯流而上,漫江碧透,水光相接,沿途的山水美景,应接不暇。两岸的芦苇在微风中左右摇摆,仿佛再欢迎我们这些远道而来的客人。
弃舟登岸,我们首先看到的是景观道旁,有不少历代与通济堰有关的政客、水利学家和诗人的塑像,沿江保存完整的滩屿岛林等自然资源,与堰头村等人文景观交相映衬。
走过一段曲径,闻名遐迩的通济堰出现在我眼前,此堰创建于南朝萧梁天监年间,距今已有1500多年的历史,它是以引灌为主,蓄泄兼备的水利工程。南朝地方官詹司马奏请在松阴溪于瓯江汇合处筑堰坝,朝廷又增派南司马协助共事。两司马首创弧拱形坝的拦水方式将松阴溪水引入堰渠,通过几十公里支渠灌溉下游几万亩农田,至今仍在造福当地人民。后人为纪念詹南二司马修建了司马庙,又称“龙庙”。每年农历三月三,当地村民都要举行双龙庙会,以纪念二司马的功绩。
通济堰后经多次整修加固,大坝也由最初的木条结构,改为现在看到的石坝。宋室南渡后,著名词人范成大曾任处州,也就是丽水的知府,在任主持大规模重修,并制定了堰规,立碑勒石,其后堰规沿用数百年之久。它的古老历史可以和我国古代四大水利工程,都江堰、郑国渠、灵渠、它山堰相媲美。世界首创的拱形大坝通济堰,被列入首批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古代水利工程建筑史上的科学创举。
伫立古樟掩映的通济堰楼上,若隐若现的古堰,如巨龙,似银蛇,安卧于湍急的瓯江里,被称为浙江的“都江堰”,它与千年古樟群、古村落构成了水乡无以复制的自然风光。
没走几步就到了三洞桥,这是一座有三个引水洞的桥。文昌阁就座落在此桥旁,因在明清时期,这里文风昌盛,据说鼎盛时期出过五名进士,故建文昌阁于清嘉庆年间,寓意儒学文化昌明。它与旁边的密密匝匝的古樟、小桥、流水辉映成趣,意境颇为幽雅。
古堰画乡在丽水的温婉情怀中沉醉了上千载,它远离喧嚣红尘讲述着无数动人的故事,流淌在悠悠岁月里,湮没在青山碧波间。在品味着古韵桑田,唯恐一不小心惊扰了它的安宁时光。
离开古堰画乡的那一晚,我曾用大半夜无眠的安然心绪,去体会水乡的静雅之美。以一份淡泊、清净、无染的心境,沉浸在缱绻的心声里,缠绕在无眠的月色中。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