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每一次匹配都是对于灵魂的辜负

每一次匹配都是对于灵魂的辜负

作者: 请叫我米先生 | 来源:发表于2020-04-17 09:45 被阅读0次

    以前做产品的时候,总觉得产品就是为了解决用户需求而存在的,用户的需求解决总是最优先的。

    从能用到好用再到易用,应该是每个产品追求的目标,所以总是特别关注用户体验,但随着一步一步接触商业化,却又越发觉得有的时候用户体验真的没那么重要,比如,下面社交软件的这种匹配交互方式。

    image

    我觉得在所有的产品类别中,社交类产品和娱乐类产品应该是最懂人性,所以我经常会时不时的下载使用,Blued、Aloha、陌陌、探探、Soul等,这种左右滑动匹配的交互方式,就是Aloha和探探现在首页的呈现方式。

    这种交互方式印象中出来至少超过一年了,我之前一直很诟病这种交互方式,尤其还是在首页,总觉得采取这种设计方式对人性的感知是不是有点太迟钝了呀!完全是人为的给用户制造假像。

    之前我有一个理念,总觉得人与人之间本质的区别就来源于信息的不对称因为信息不对称我们看到了不一样的世界,因为信息不对称我们看到了同一件事情不同的面,因为信息不对称我们还看到了同一个人的不同面。

    反此种种,都可以从信息不对称中找到一个答案,而信息不对称也意味着未知,而未知代表的就是危险,这几乎是所有物种都会逃避的东西,如果说迄今为止未知是导致人类自相残杀最大的敌人,应该也不为过吧!卢旺达、纳粹党的种族屠杀,中世纪的猎杀女巫行动,同性恋被认为是变态等等,人类互相残杀的例子太多了。

    所以老一辈人在操心我们婚姻大事的时候,总是强调知根知底,外地的都是不好的。

    我们以为随着时代的发展会越来越抹平信息的鸿沟,尤其是互联网的新兴迅速打破了信息的壁垒,但殊不知它带来的信息噪声却更加的深远而悠长宛如梦魇,我们都没有逃过它的魔爪,我们被淹没在五花八门的各种信息碎片中,它让你焦虑使你烦躁同时挑战着你的认知极限。

    于是标签化的、认识事物的方式被创造出来,我们通过概括总结提炼的方式把一个又一个行为及其特点凝结成固定的标签,猫奴,文青,二次元,程序猿、吃货等。

    标签帮我们快速概括性的认知一个人,它大幅降低了我们认知的成本;于是我们不停的给自己打标签,也在不停的给别人打标签,各种软件通过标签帮我们推送数据,交友软件通过标签来匹配灵魂伴侣。

    但殊不知每一个标签下都隐藏着一颗复杂的而无法被标签化的灵魂,这就像每一次高喊女人也是半片天,其实背后隐藏着的都是女性的不平等,喊的越响越不平等。

    而社交软件要想在这样的情况下完成用户之间的社交,某种程度上他们都在做一件事:抹平信息的不对称,尽可能还原一个人的性格特点。

    以前是地域、环境塑造了一个人的性格,所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个人的一生很少接受多种地域文化的影响,石库门文化、四合院文化、岭南文化、陕北文化等都是这么形成的。

    而现在随着信息流通的畅通化、获取的便捷化,一个人很容易就跨越了地域文化的影响,可以同时接受多种文化的熏陶,所以现在的人更多元化也更复杂化了。

    只接受一种地域文化影响的人,行为模式很容易被相同环境下的人认知和预见,不具未知性;而接受多种文化影响的人却具有明显的复杂性和不可预见性,这无疑加大了想要认清一个人的难度。

    在这种深层次的人与人之间信任机制的改变下,还采取这种简单的匹配,无疑是以匹配之名,掩盖信息不对称之实。

    所以我一直反对这种交互方式,我觉得社交如果首先不能尽可能的、真实的、多方位的展示用户的个人情况,就很难完成一次真正的交友行为。

    但后来随着我对商业的进一步领悟越发觉得这种交互方式或许还可以用另一种视角解读。

    一个产品不管是社交类产品还是社区类产品,最终都是需要商业化,而如何商业化大概可以分为:

    首先要给用户做分层同时把产品功能拆分尽可能把用户的关注点引到可以给产品带来收益的功能模块中去,具体见产品如何进行商业化

    但这种商业化的方式不太合适用户体量小的产品,而用户体量小的产品的商业化可以走另一个途径融资****。

    要融资,就得先把数据做上去,数据好看了才有融资的可能性然后再找自我变现的出口,这也是互联网产品普通的做法之一,这篇文章中也说到过这个问题。

    那想要把产品的数据做上去前提肯定得让用户经常使用,让用户与产品产生粘性,有了粘性用户与产品之间就会纠缠不清。

    匹配交互或许就是这种做法之一,匹配的本质是信息的筛选,可以说它是信息筛选列表的变种但它比信息筛选列表好的地方在于它可以有同时激活两端用户的可能性。

    普通的筛选,只是信息的罗列是单方面的信息的呈现,它的下一步是关注或打招呼;

    系统的匹配相对于单方面的信息呈现,它像是一种神秘的算法,暗含着一种说不清倒不明的东西在,它是一种心理暗示,就像算命先生说你的姻缘将来会在东北方一样,这种心理暗示在心理学领域非常常见且有一定的效果,它可以促使用户进一步交流,它给打破沉默一个合理的、正当的理由,这个在任何社交中都非常很重要,不管是线下还是线上。

    同时系统会以此通知被匹配的另一方,一个动作激活了两端的用户,这对产品的活跃度、日活等指标上都是有利的,可以算的上是个好的设计方式,但它不是一种很好的满足用户需求的设计。

    我以前只能看到用户需求的一面,但后来慢慢明白做为一款商业化的产品,从来都不是单纯考虑一方的需求的,更多时候它是平衡的结果,产品越到后面越需要在用户需求与产品需求之间做平衡。

    如何满足用户的需求?如何在满足用户需求的情况又能数据很好看?如何不影响用户体验的情况下又能商业化?商业化一定要牺牲用户体验嘛?如果是的,那能不能少牺牲一点。

    拿捏的好它可能就是一款好的产品,拿捏的不好产品可能就做烂了,例如百度系的产品了。

    以上就是我对这种产品设计的另一种解读,虽然可以通过另一个角度来解读这种交互的设计方式,但却依然不看好探探这款产品,因为一个产品不是只靠一个功能点在撑的,而且他们还把这个匹配做成了一个收费功能点了,变现压力这么大,何不好好花点心思研发新功能呢?

    image

    相关阅读

    产品如何进行商业化

    那些没有被看到的人们

    轰趴馆项目复盘-商业化尝试

    为什么很多人创业失败-商业化探索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每一次匹配都是对于灵魂的辜负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scasvh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