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301 这是赵美洪的第7篇每日更新
我是从2006年开始正式做培训课程和项目设计的。那时候没有听说过巴菲特的护城河观点。
之前几年在化妆品公司带销售团队,培训是化妆品公司如同呼吸一样的存在,与销售就不分家,几乎每天做业务都有培训内容,但内容不操心,美国总部和亚太区已经安排好新人入职和关键销售晋阶岗位的统一课件和辅助材料,甚至连PPT的每一页该放什么视频和讲什么话,全都在学员和讲师的专用厚文档中,当然,这是能让新手上手最快的方式,为10多年以后自己开发课程提供了一套很严谨的业务流程线。
来这家新的法国巨头公司之后,为公司开发了《皮肤诊断》、《产品业绩增长群策群力工作坊》等课程,尤其是后者,不仅在集团是头一回,还取得了极好的业绩增长表现。
此时,我指导学员,建议不仅培训者学习,更应该将关注点放在周围的学员身上,而且也要从自己过去的经验教训中找到未来实践的优化之处。我把“向老师、同学、自己”学,简称“三学”。有的学员一进课堂就忘记时间去哪儿了,记得有一位学员听了我一上午的课,才发现自己走错了品牌教室。
此时,当我再去听别的老师课程时,就不仅仅只是站在学习的角度,而会用学习设计者的角度去看他的整个逻辑编排,情绪线和内容线等交替的方式,以及他对目标结果导向的把握精准程度如何等等。听到别人简单评价这位老师的风格如何、互动好不好时 ,也能分辨得出对方是刚入行新手,还是自命不凡的同行。
当2013年从企业出来自己转型做自由人之后,我与上海某化妆品公司合作,顺利达成协议是企业老板参加了我的培训体验课,其中有3位企业总经理和董事长当时听了我讲的《培训师培训》课程分享,3家企业很快便与我签定了年度的合作协议。
如果我不清楚他们在哪里,不知道如何去运用培训体验课去邀请他们时,便根本没有后续愉快的合作经历,这应该与我的培训课程没有关系,而与课程的营销系统有关系。
做营销并不是首先考虑产品如何用,各种花哨的头衔作进行包装。恰恰相反,它需要培训者的个人影响力和培训课程的有效度进行结合。不是天赋高的人才能做好培训师,但有自己的特色和某一领域的钻研是极有必要的 ,如果是行业讲师,没有5年以上根本不要考虑做职业培训师,而且,这5年的前提是每天至少有5小时专门的训练。
会卖课的人、会讲课的人在这个社会上都有,谁活得更好一点?答案是:都必须有。即使与培训机构合作,但机构本身就是第一客户,而不是企业方即合同上的甲方爸爸。
为什么化妆品行业很多大型培训机构不来?
一是专业门槛高;
二是小圈子文化,大家比较相信口碑相传,而不是正式的招投标;
三是大型培训机构看不上这点市场。
他们若真与我们竞争,不见得能竞争我们这样的小型细分领域的团队,学员的精准匹配、培训师的行业敏感度,都不是外面的通用领域咨询师们通过读行业报告就可以速成的。
2014年开始,我开始尝试在QQ群讲课。那时候的群最高人数可达2000人,但是活跃度往往不超过2%。结合当下的小群效应,十多年过去,还是非常一致的。虽然人们喜欢呆在大群,但大家更喜欢在小群进行讨论。推荐买见实GM徐志斌先生的《小群效应》这本书。
2018年通过千聊,我聚了5000多行妆品行业粉丝,收录了100多门专业单课和系列课。这些不得不正式使用社群的方式管理,统筹10000人线上直播收听课程,即使学员身在漠河或喀什,都可以同步我们的一致的学习材料。
现在课程运营的方式,很多做得好的团体除了公众服务号、小程序(可能是下一个APP的取代者)、直播,还有立体的私域流量运营办法,比如DISC国际双证班,内部形成的一种全员自动波领导模式,值得学习和借鉴。他们与别家社群不同在于,全部成员均以高课价交付的学员。也是创始人李海峰老师首次在万人群揭密中谈到了四个系统:学习、营销、运营以及交付系统。
运营的系统突出其实已经足够,某些大型社群一天线上课程收益可以抵上一家小微咨询公司一年的盈收。这一点也不夸张。在行业赫赫有名的秋叶大叔,以PPT切到新媒体领域,左手教育右手出版,多卡位,多元、可视化自主输出。是别人眼中独孤求败般的存在。
学习、营销、运营以及交付系统,可取一个精进,也可以同时玩转两至三样,便足够将培训这碗饭端牢、护城河便可随之既宽且深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