婴儿仰望他的母亲,在母亲的眼中看见自己。——温尼科特
一个孩子心灵的成长,从他呱呱坠地时就开始了。在我们以为孩子无知无识时,其实他们是最为敏感、吸收最快的。
在孩子的童年阶段,父母不仅要从物质上保证孩子身体的正常生长,还要给孩子提供一种精神或者说心理成长上的支持。当孩子感受到足够的爱和温暖,就会产生出一种来自人类天性的力量,推动他的健康成长,这种自然的成长就像是树木在最适合的阳光温度水分土壤条件下按照生命的本能不断地长高长大。
人类的第一本能需求:找自己的妈妈。孩子找妈妈,实际上是再找安全感——这是人的第一本能,它表现为对母亲乳房的需要、对拥抱的需要、对抚摸的需要、对母亲声音的需要、对母亲亲吻的需要等。当孩子来到这个世界上时,他整个身心都是处于打开的状态,孩子对这个世界的感知与探索,就像蜗牛的触角一样,如果他感觉安全并能得到鼓励,这个触角自然就会延伸出去,但是如果孩子觉得受到阻碍,受受到打击限制,触角就会本能的回缩。所以父母要经常性的向孩子表达爱意非常重要。爱要通过言语和身体的行动表达出来。在有爱的环境中成长的孩子,会更勇敢,更有勇气,更加独立,也更加自信。
满足在前,引导在后。当孩子哭的时候,你应该尽可能的去拥抱她,去安慰她,让他的需求得到及时的满足。父母尽快满足婴幼儿期的孩子产生的效果是孩子会产生一种被爱的感觉,对父母产生依赖感,他会确信,自己的这些要求从父母那里都是会得到回应的,从而形成一种健康的心理状态,他让孩子确信他不需要违背自己本来的心意,可以自然的表达需求。一个得到爱的孩子,他的反应会更为直接,他的笑容会更为舒展,他本能的反应会更为自然而强烈。任何一个人的成长,总是满足在前,引导在后,而这个引导并非那种高高在上的强加观点,更不是说教,而是要父母尝试低下身子与孩子进行平等的对话,让孩子学会自我判断与选择,学会表达个人的见解,并为自己的选择负责。为为什么要强调母亲的“在场”?母爱缺失会带来一生的精神伤害,母亲跟孩子的关系是一种天然的本质的关系,甚至是神秘的不可分割的,母爱的神秘之处就在于它是最为亲密牢固的,最不能由他人来代替的情感。爱的匮乏足以让一个孩子心灵陷入黑暗和绝望,而且这种匮乏带来的影响,让人一生都挥之不去,即使成年之后,他也需要隔一段时间就进行自我调整,与过去的那些心魔作斗争去迎战内心的痛苦。
母子关系决定其他关系。一个人的母子关系,如果存在缺憾,他所造成的失衡欠缺、饥渴、无望感,最终会表现在他与他人的关系上。他往往难以建立对他人的信任感、安全感、期待感,也难以确信他人是否真心肯定、鼓励、支持自己。
三种不够好的父母。一还未做好准备就放了父母。二不懂的如何做父母。三不在场的“虚假”父母。
幸福,不等于物质丰富,也不等于位高权重,幸福是一个心灵的概念。而在孩子小的时候,幸福还是一个时间的概念。在孩子小的时候,父母的陪伴越多,孩子体验到的安全感、信任感就越多。父亲和母亲给予孩子爱的方式应该是不同的。母爱是接纳和慈爱,父爱是平衡和责任,充分的母爱会让孩子的心灵更好的成长,适当的父爱有助于让孩子完成其社会化。还要给孩子足够的爱的营养,帮助孩子自然而然地形成良好的品德,身教重于言教,教育的核心东西不是教导出来的,而是在孩子的内心自然而然产生的。就像一棵树要先往下扎根,根扎得足够深,足够稳,树木自然就会长得枝繁叶茂。
幸好,自己不是典型的不够好的三种父母之一,但是仍然缺少方式方法,这让我更期待读到下文…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