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百辩

作者: 红秧知否 | 来源:发表于2017-02-22 13:24 被阅读0次

       我读过的书还挺少的。不是不爱读,也不是没时间,更不是挑三拣四。一本书拿到手总是想把它来回翻烂想读透才肯罢休,所以到现在也不敢说自己真正读过几本,至多算是翻过而已。 一日读到胡居仁的“读书务在循序渐进;一书已熟,方读一书,勿得卤莽躐等,虽多无益。”会心一笑, 古人诚也。 转念又想起朱熹的那句“读书之法,在循序渐进,熟读而精思。”两者皆提起“循序渐进”,想必才是读书正法。

       我一直认为每个人读书的方法都不同,我这种“欲求嚼烂不知休”型是痴笨不知变通,一个字一段词的细嚼慢咽。可有人则是“一目十行具知乎”。高中时期认识A君,见多识广,博览群书,知识渊博。一本书拿过来从扉页开始到后记结束半天就能看完,次日再问书中情节也能记得一清二楚,羡慕不已。不敢说研究,至少我是喜爱文学的,古典文学读的也算多,每当某个字眼不懂了拿去问A君讲的十分细致,哪个朝代、哪位人物、哪段典故解释的头头是道,一清二楚。 A君为人马虎,整天丢三落四,可专对文字书籍过目难忘,实属让人惊奇。 向其讨教秘诀,也说不出个理所然,只道一句“读书之法无他,惟是笃志虚心,反复详玩,为有功耳。”让人深思。还有一种是“前知后知前后不知”型。B君也喜爱读书,也认真,一个章节下来是懂了,再看一章就乱了,不是忘前就是顾后,一本书读完也没读出个结果。身边的很多人都与B君相似,时间花了,书也读了,可就是没尝到书中应有的滋味。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善读是对症下药,但如何善读则是一味药方。

       做人应有人品,读书当然也要有书品。身边好友笑骂我“伪书人”,一本书买来到现在毫无异同,我也无言争辩,事实如此。朋友C君也是爱书之人,从他身上受益良多。小学至今的读物一直收藏,书籍分类有条不紊,尽管有些纸张泛黄,页面模糊,可每一本书上都字迹清晰,书边整齐。看书时双手捧住,不压书脊,不沾污物。看完有不同的书签,哪张夹在读不懂的,哪张夹在没看完的,哪张夹在精彩之处的……记得有一次,向C君借村上春树的《且听风吟》,归去路上无奈下起了雨,原本想顶着书一路跑回去,可想起C君的待书之道,不免有些羞愧,于是将书揣在怀里,不让其伤损丝毫。待到归还时定要里外检查,有无污损。时常看到周边好友买书,前几天百般呵护不卷一角,再过几日就分首异处,不忍睹视。连一本书都爱护不了,你拿什么爱护你爱的人?

       日常闲时会涂些随笔,偶然被好友看到也是戏谑一番,“‘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浅显易懂上学时学过,就连小学生都会背的诗句,这你还用在文章里?”每每说起,都羞愧万分。读书是否是为了学习?学了是否是为了活学活用?你会背“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但有几人能记得作者是李绅而不是李白? 好,你知道是李绅,那请你放下手机告诉我“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是哪位大师的杰作?文学不分贵贱,谁来一句“ 发奋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我接一句“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前句你儿时没学过,后句学过,就能说前句有理后句无趣? 真是羞愧万分。

       不知道你是否发现很有意思的一点就是,读不同类型书的人就会在言行举止上产生微妙不同。譬如说读欧洲文学的,整天对自然,对人生,以及对各种现象的认识表达他体会到的观念。读现代文学大多数注重文化素养,为人正直,抨击资本主义的黑暗,赞颂祖国热爱祖国。最有意思的是读古典文学的人,古典文学无非就是诗词曲赋传,读多之后开口之乎闭口者也的,瞧见张三就双手作揖叫上一声“张三爷别来无恙,今之酒浆尚否可口乎?”瞥到李四衣冠不整步履蹒跚便嗤句“乞者,难登大雅也!”遭人嘲笑便昂首冷哼一声“此乃书生之语,乡野村夫、江湖豪杰、为官大臣却不如此。”这类书生之语,每次听起都忍俊不禁。

       有个学长曾经和我说过这么一句话,他说:“读书之人就应该长点个性。”你读多了苏东坡,能否做到“君子可以寓意于物,而不可以留意于物”这般豁达洒脱?读周樟寿,先不谈秉承先哲才气,鹤立鸡群,独往独行,但自然而然的磨就一副傲骨。读张小娴,你渐渐也变得愉悦活泼,偶尔沉默;外表固执,内心善良;思想有些敏感,善于思考爱情。读歌德,偶尔也会觉得愉快时犹如登天,苦闷时如堕地狱。迷惑时读《都市的人生》,低落时读《傲慢与偏见》,满怀浪漫的读《徐志摩精选》,心情愉悦甚至可以读《猪是的念来过倒》。 不管哪般,都能说明读书是能够改变你的思绪,性格,德行,乃至作为。

       宋皇帝赵桓说,“ 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 ”自然是没错的。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读书百辩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scfmw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