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家的逃离,在我远嫁到南方的时候,貌似成功了。
只有我自己知道,在结婚的那天,婚礼结束后,当我目送着娘家亲人的车队慢慢走远的时候,我才知道,这件事情上从来就没有输赢。这一刻好像我成功的逃离了家的控制,但其实只要我自己知道,我有多么不舍。
终于明白,不管我走的多远,我的家还在那儿,我始终要回来的。
后来,关于父母亲吵架的事情,听说的越来越少了,也许他们争吵了大半辈子也累了。但是,两个人各忙各,好像过家家似的,只是凑在一起过日子罢了。母亲有时候打个零工,有时候在家打理着菜园,有时候过来帮我带带孩子,有时候和老姐妹聚聚。而父亲缺不像以前呆在家里,而是找了一个清洁队去工作,每天早出晚归的,但是人却精神了不少。每个月很骄傲的给钱母亲去置办生活。
虽然父母的关系看起来改善了很多,但是两人始终还是有些隔阂的。
比如过生日这件事情。别人家父母过生日,都会互相提醒家里人,你爸你妈要过生日啦,要提前准备。而我们家,是互相不提醒的。我一直记不清父母的生日,每次错过的时候,自己就会很内疚,但是过一阵又会释怀,因为我觉得这样至少是公平的。不会只记得母亲,而不记得父亲的生日。
母亲仍然在我每次回家的时候,都会跟我控诉父亲种种不靠谱,不顾家。而我问父亲的时候,父亲则会表示出,你妈都是偏见,一面之词。两个人都觉得是对方有问题。我大多数时候是站在母亲这边的。因为这些年她一个人支持着整个家,真的很不容易。但是,也许父亲的很多不容易只是他没有表现出来,而我不知道呢?他们两个人的是非对错,我这辈子恐怕都理不清。而且,他们两个人自己也不一定理的清。
其实,一个家里,对错并不重要。
只是我刚开始,一直都不懂这个道理。遇到问题,总想像母亲一样,占领一个制高点,要让自己的道理是对的。于是,自己的家里也是矛盾重重,纷争不断。
好在我没有在这个泥潭里越陷越深,及时脱身出来了。我自己去读一些心理学的书,了解到关于亲密关系和个人成长的关系,自己会去思考很多关于婚姻,家庭,儿童成长的问题。觉得自己对于家庭关系有了另外一些理解。
我想,作为女儿,我该如何去调节家庭长期积累的埋怨和矛盾?我该如何才能让自己不安的内心得以平静?
我想,是时候了!
这几年,看到父母渐渐老去,看到母亲在我面前越来越像个渴望被关爱的孩子,看到她越来越多的柔弱面,看到父亲对健康的焦虑担心。我觉得,他们需要彼此,也需要我。
于是,我试着去影响母亲,带她出去旅行,和她谈心,给她买礼物,告诉她改改她的急脾气。告诉她我成长的过程中她的压迫式管束让我很难受。告诉她,父亲的无能,并不只是他一个人,是那个时代的产生的一批人。父亲也很无奈。母亲真的有变化。常常在我面前说,“我现在想开了,不想管这么多了”虽然她嘴上还是依然经常念叨父亲的不是,但是还是每天在家给父亲做饭,承包了所有家务。我主动去向父亲问母亲的生日,也主动向母亲去问父亲的生日。虽然母亲仍然不乐意我为父亲花钱,但是看到父亲高兴的样子,她还是很开心的。而我,也乐意看到他们两个其乐融融的样子。
小时候,我不敢面对家庭的纷争,也不敢面对自己的懦弱。对于父母的冲突,我的选择总是躲开。他们吵的不可开交,我仍然可以在自己的小房间里做自己的事情。我甚至回选择性遗忘很多东西,哪些不愉快的生活片段都会被裁减掉只剩下模糊的影子。
现在,我开始理解他们当年的境遇,我也能慢慢面对这些问题,给父母讲自己的主张和看法,也不再被其他的亲戚朋友的观点所左右。我的家,我的父母,我有自己的看法。对我而言,他们是我最亲最爱的人,我要的不是谁对谁错,我要的是一家人能开心的生活。用我的行动、关心、沟通,让整个家更温暖。这也是我的心能够平静下来的最好方法。
我想,我已经走在回家的路上了。虽然就像赖佩霞说的,这条路可能比较难走。但是我也要试着走下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