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时候我们关心入园,都只关心早晨如何更好的送进幼儿园,但对于如何更好的接孩子,怎样接孩子更好而没有更多的考虑。入园好比是一个故事,早晨是关键,但只有伤痛的情节谁也不愿意看,其中被忽视的重要情节是——重逢,最后的疗愈。
完整的入园体验就是分离的伤痛+重逢的快乐。
重逢的重要性比分离更重要,决定了去幼儿园是个悲剧还是和喜剧,不仅是陪孩子玩,甚至是大人要缠着孩子玩,最大程度让孩子感受到,爸爸妈妈和我重逢时有多高兴。
那到底有哪些方法?
一、亲密游戏。
孩子有时会对爸爸妈妈是否爱自己产生怀疑。孩子是需要大量补充爱的,爱之杯是需要续杯的,爱的杯子空了,那就只有一个方法,把杯子蓄满。
爱是抽象的,只说是远远不够的,孩子需要直接感受到我们有多爱她多想她。接到孩子的时候,夸张一点,紧紧的抱一抱,使劲的亲一亲,亲一百口,让孩子感受到爸爸妈妈的想念。
触觉是动物最基本的感觉系统,通过触觉直接影响神经系统的发育。
还可以使用视觉系统,比如做贺卡、想念卡,还可以做手工,编花环,再加上面部爱的表情和动作。
听觉系统,把想念唱给孩子听,把思念的话念给孩子听。
味觉系统,想你是什么味道的?巧克力的味道?饼干的味道?还是棒棒糖的味道?
孩子是通过感觉获得认知的,语言是孩子最不熟练的工具。
但是如果孩子的情绪不好,大哭,要先安慰,等情绪稳定再游戏。如果孩子大哭不一定就是在幼儿园有了委屈,更多的可能是太想念爸爸妈妈了,是种发泄。
二、角色置换。
在现实生活中,孩子总是处于被动的状态,有时大人孩子互换角色,会对孩子起到很大的帮助作用。
角色置换的游戏功能——孩子会本能把真实生活的困扰代入游戏中,并在游戏中处理,最终解决这个困扰。
美国911之后,孩子经常玩的游戏就是积木搭大楼,然后模仿地震。再比如孩子打针的游戏,也是一种角色置换的游戏。
生活中发生的事会引起孩子的愤怒、悲伤、恐惧,在生活中是来不及消化的,游戏里重复上演能化解孩子的情绪,孩子自己意识不到,这是本能的行动,是孩子自己化解情绪的过程。
角色置换的游戏好处,比如大人孩子互换角色送幼儿园。孩子会把大人的话又说了一边,把道理又消化了一遍,比大人唠叨很多遍都管用。情绪找到了平衡,从弱小的被控制者变成了掌控者。主动消化+找到平衡,假游戏,真影响。
我们大人会从好的电影、小说、音乐等艺术作品里获得力量,这些艺术作品是真实的吗?能改变现实生活吗?那怎么会获得力量呢?其实是改变内心状态,提高了我们现实中的适应力。
对于孩子,能够改变内心状态最有效的手段之一就是游戏。所谓内心状态,也就是神经科学说的大脑化学环境,大脑工作状态,改变大脑的思维环境,也就改变了对现实的适应性。情绪状态改变了,我们对于现实环境的看法和做法都会发生改变。
需要注意一个原则,就是在这个过程里,大人不要说教,尽量让孩子体验作为强者的掌控感,尽量给她机会,让她作为强者给我们讲道理。孩子怎么玩,我们跟着走。
三、假想游戏。
大原则-跟随孩子。
元宝入园,和她玩模仿入园的木偶游戏,元宝很喜欢,我不知道这到底有多大的疗愈作用,元宝从最开始的旁观,到一点点参与,乐此不疲,这几天不断主动要求玩,这是不是说明她在这个过程里在疗愈分离的伤痛呢?
如果孩子玩不上幼儿园的游戏,玩不玩呢?当然玩啊。
记得有一次元宝和我出去,想吃饼干,可是我没带,也没办法买到,我用的就是假想游戏。我假装从兜里拿出来饼干,问元宝要什么口味的,再拿到元宝嘴边,问元宝香不香。反复几次,元宝都很配合,然后破涕而笑,早没了情绪。
还是那句话,情绪变了,她对世界的看法也就相应改变。
小孩子都爱玩一个游戏,藏猫猫。孩子心目中的藏猫猫和大人是不一样的,她眼睛看不到你,就以为自己藏好了,我们要跟随孩子玩。藏猫猫游戏里包含的元素很多,与分离和重逢的主题直接相关。游戏是由孩子控制的,生活中孩子则是被动的。
你会和孩子玩藏猫猫吗?可不一定会哦!藏猫猫要注意哪些呢?
1.不要指导孩子怎么藏好。
2.大部分情况下,假装找不到孩子,什么时候找到,让孩子自己决定。
3.找孩子,要用夸张的语言表达想念,表达孩子的重要性。
4.孩子自己跑出来,我们要夸张的表达找到她有多开心。
5.少数孩子会把现实的悲伤带到游戏里,我们要安慰孩子。
游戏是假的,但情绪都是真的,那些爱那些不安全感那些担心都是真的。我常说,有了娃,妈妈都是戏精,哈哈哈。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