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久没更新了,没想到一更新就是关于找工作的话题,没错,最近又在找工作,虽然重新投入的过程没多久,但结合之前面试的一些想法,大概可以做个汇总,算是对自己找工作和面试的一些阶段性总结和反思,也希望给同样找工作的你一些启迪,欢迎大家一起探讨哦!
反思一:工作的动力是什么?如果满足了生存需要,赚钱的动力又是什么?
我觉得问题的答案是什么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这种内心的探讨与顿悟,这和我之前对于成就感的动机探索有点类似,在一个很偶然的瞬间,我发现我每天的日常都是程序化,仿佛安装了自动波,根本不用思考就能满足日常所需,那么我们生而为人的价值在哪里呢?我有和朋友说过这个困惑,她第一个反应是“如果每天都需要思考,多累啊!”,但如果人生不需要思考,活着的动力又是什么呢?人生的话题可能太宽泛,缩小到工作,每一天的需求恐怕都是不一样的,同样一件事情的处理,会因为你的动机不同而获得不一样的回报。
你站在基层员工,中层领导或者老板的角度,你工作的动力会有很大差别。举一个大家可能都看过的故事,三个工人在施工建造一栋大厦,A想着每天完成搬砖就下班回家,B想着要把这栋大厦按照设计师的图纸来完成,C想着为这个城市添砖加瓦,建造一道美丽的风景线。结果三个人的成就各不相同,差别很大。
所以回到这个问题本身,我想值得我在不同的工作中来反思,通过量变才能更好的引导职业生涯的质变。
反思二:不讨厌的工作就是不喜欢吗?在没找到心仪的工作前,不讨厌的工作是否值得?
在我的认知领域里,不讨厌和不喜欢是有着明确区别的。比如我在没有其他更优选择下,我可能会选择相对来说比较理想,可以接受的工作,像之前从事多年的文职工作。在没有遇到市场工作之前,我日复一日做那些枯燥的工作,说不上喜欢但也没有讨厌到不想上班的程度,毕竟要对得起发工资给自己的企业。但如果让我回顾职业生涯中最后悔的选择,我会认为所有无感的工作都是在虚度光阴,因为它没有让我获得成长,甚至没有太多值得回忆的地方,就像人生中那些可有可无的经历。
如果再一次让我选择,那些让我值得为之奋斗的工作,才是激发我无限可能的源泉。
误区一:如何判断一份工作是否适合自己?那些必要因素真是不可调整的吗?
每个人选择工作都有自己的判断标准,对于我而言,通勤距离,休息时间,工作环境,是否购买五险一金等都会影响我做决定。在这些因素中,如果非要排一个先后顺序,通勤和社保福利是我的底线,通勤是客观不可改变的,改变交通工作只能缩短时间,但距离都可不可改变的,平时上班没什么影响,但真要有事回家一趟,你会觉得离家近是真香。社保福利基本是每个公司都有自己的规定,在我看来也属于不可变量,但有些公司hr为了留住人才也会承诺可以向公司申请,说白了就是可以商量,公司的政策也许可能因为你而开特例,一般还会做个铺垫,其实公司也在考虑调整政策,只是还没落地实施,让求职者觉得有希望。我不敢说这种说法是否真的会落实,但我面试以来也确实遇到几次,hr都非常人性化地站在求职者的角度,公司的对立面,来为求职者申请应有的权益。
不管hr的说法是真是假,但她都不是老板,所以公司福利这块是否可以商量也是我的迷思(也许是我的思想误区),过于坚持这个诉求而放弃本来不错的机会是否有点可惜。在我看来,不是入职就购买五险一金的企业都是耍流氓,这本来就不是一个好企业,这个观点是否成立呢?
未完待续……希望有不同见解的读者们一起来探讨!也希望大家在求职路上都能少走弯路,找到真正适合自己的工作。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