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里的风
风有东南西北,季有春夏秋冬,不同的风代表不同季节。
人的喜怒哀乐也在风中流转,不同的风都有着其特定感情底色。
东风---春天
钗头凤
陆游
红酥手,黄藤酒,满城春色宫墙柳。
东风恶,欢情薄,一怀愁绪,几年离索。错!错!错!
春如旧,人空瘦,泪痕红浥鲛绡透。
桃花落,闲池阁,山盟虽在,锦书难托。莫,莫,莫!
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
李商隐 〔唐代〕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瑞鹤仙·赋梅
辛弃疾
晓镜但愁云雁霜寒透幕。正护月云轻,嫩冰犹薄。溪奁照梳掠。想含香弄粉,艳妆难学。玉肌瘦弱。更重重、龙绡衬著。倚东风,一笑嫣然,转盼万花羞落。
寂寞。家山何在,雪后园林,水边楼阁。瑶池旧约。鳞鸿更仗谁托。粉蝶儿只解,寻桃觅柳,开遍南枝未觉。但伤心,冷落黄昏,数声画角。
春日
宋 · 朱熹
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东风动百物,草木尽欲言。
春天,何其短暂,一场东风而已。
何况,青春。
谈到东风,好像悲春的情绪也蛮多,陆游更是直言“东风恶”,李商隐也恨东风吹残了百花一度以为东风真的错了吗?
直到辛弃疾“倚东风,一笑嫣然,转盼万花羞落。”
这个豪放派的 词人柔情啊。东风—刚柔并济了一样。
忙乘东风放纸鸢
万事俱备只欠东风。
东风塑造了山河,改变了历史。
南风--夏天
南风象征着温馨、和煦的气息,代表着春天的温馨和夏季的惬意。
先秦的《南风歌》更是带有希望祈福一样的意思。
南风之薰兮。/可以解吾民之愠兮。/南风之时兮。/可以阜吾民之财兮。
《新晴·青苔满地初晴后》 宋 -----刘攽
青苔满地初晴后,绿树无人昼梦余。
唯有南风旧相识,偷开门户又翻书。
温馨恬淡。“南风”就像老朋友一样,活泼可爱,使得久雨青苔也生动了起来。宋文人的心底确实富足。读书有南风。
《小诗·茵席絮剪茧》:宋 -----黄庭坚
茵席絮剪茧,枕囊收决明。
南风入昼梦,起坐是松声。
五言诗很难,宋人多词,这首五言诗读来无论是意象还是意境都是令人寻味。
决明子填充的枕头芯, 席子里的絮是桑蚕茧而来。席如绿茵,白天,我正在睡梦中,南风忽然而至,把我从梦中吹醒,我坐了起来,却听到了满耳的松涛声。空灵而旷达。“起坐是松声”,则更让人感受到高洁的气氛,让人沉醉在这样的环境中!
《观刈麦 》 唐----白居易
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
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
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浆,
相随饷田去,丁壮在南冈。
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
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
复有贫妇人,抱子在其旁,
右手秉遗穗,左臂悬敝筐。
听其相顾言,闻者为悲伤。
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
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
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
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
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 南风起,小麦黄。 南风还是一种时令的信号,春夏之交。挺有意思。
同样的《送陈章甫》唐·李颀 ,一诗中也写到南风催麦熟
四月南风大麦黄,枣花未落桐阴长。
青山朝别暮还见,嘶马出门思旧乡。
陈侯立身何坦荡,虬须虎眉仍大颡。
腹中贮书一万卷,不肯低头在草莽。
东门酤酒饮我曹,心轻万事皆鸿毛。
醉卧不知白日暮,有时空望孤云高。
长河浪头连天黑,津口停舟渡不得。
郑国游人未及家,洛阳行子空叹息。
闻道故林相识多,罢官昨日今如何。
先秦的《南风歌》的南风带有希望祈福的意思。大约那个时代,生产力不足,粮食很有限,青黄不接的时候,南风起,麦子黄,眼看就要有收成了,怎么能不喜呢!怎么会不期盼呢!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经济的发展,南风被赋予了更多的意像。比如一种催人奋进的励志感。
王之涣《登鹳雀楼》中就写道:“百川日东流,何时复西归?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南风逐我西归去,美人如花隔云随。”这里的南风象征着希望和困难克服后的胜利。
西风----秋天
西风,来自遥远西边来的风,代表着秋天, 象征着离情别意,孤寂思乡的情感基调。
天净沙·秋思
【作者】马致远 · 元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一切景语皆情语也”。 特定景色,在西风的意象底色里,全曲无一秋字,但却是处处能感受到一种入骨的秋意,秋之衰败,描绘出一幅凄凉动人的秋郊夕照图,并且准确地传达出旅人凄苦的心境。被赞为秋思之祖这首成功的曲作,从多方面体现了中国古典歌的艺术特征。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作者】辛弃疾·宋
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
这里的西风,蕴含了一个思乡的典故,西风起,蟹脚黄。想起家乡的美食乃罢辞官。这里辛弃疾反用,岂可因为思乡而置国家不顾。表达了一种志向。西风也就赋予了新的意义。
印象深刻。
南浦别 【作者】白居易 ·唐
南浦凄凄别,
西风袅袅秋。
一看肠一断,
好去莫回头。
这是一首五绝,越短越难写。一个西风,感情色彩就出来了,传神地刻画出送别过程中的细节,凄凉的景色中蕴含依依难舍的深情,别意绵长,溢出满纸,无止无休。
北风-----冬天
北风又称朔风,常用于象征冬之苦寒 肃杀凛冽的意象,隐喻黑暗险恶的社会现实,大多寄寓诗人幽怨、凄苦的情怀。但诗人又往往以北风的磨砺来表现人的坚强或是表现豪迈情怀,以物言志。
《诗经·邶风·北风 》
北风其凉,雨雪其雱。惠而好我,携手同行。其虚其邪?既亟只且!
北风其喈,雨雪其霏。惠而好我,携手同归。其虚其邪?既亟只且!
莫赤匪狐,莫黑匪乌。惠而好我,携手同车。其虚其邪?既亟只且!
刺骨寒凉的北风怒号着卷起漫天雨雪,天象异常祸事将临的征兆,幸好有好友作伴同行一起去抵御寒凉携手逃亡,你看没有不狡猾的狐狸,没有乌鸦不是黑的,如此寒凉,岂不离去。
注释出的内容极其简单,但层层逼近的压迫感迫在眉睫,千军万马,千钧一发的雷霆之势。提到诗词里的“北风”,诗词鼻祖《诗经·邶风·北风 》,不可不一读。
《北风行》 唐·李白
烛龙栖寒门,光耀犹旦开。
日月照之何不及此?惟有北风号怒天上来。
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轩辕台。
幽州思妇十二月,停歌罢笑双蛾摧。
倚门望行人,念君长城苦寒良可哀。
别时提剑救边去,遗此虎文金鞞钗。
中有一双白羽箭,蜘蛛结网生尘埃。
箭空在,人今战死不复回。
不忍见此物,焚之已成灰。
黄河捧土尚可塞,北风雨雪恨难裁。
北风呼啸而过,1500年后李白,写的北风,显然也是受到《诗经·邶风·北风 》的影响,
“北风其凉,雨雪其雱”。他笔下的幽州思妇,正“倚门望行人,念君长城苦寒良可哀。”可是他的夫君在这恶劣酷寒里,却没有“惠而好我,携手同行”的好运 ,“黄河捧土尚可塞,北风雨雪恨难裁。”表达了生死离恨和战争控诉。
寒菊 / 画菊
宋·郑思肖
花开不并百花丛,独立疏篱趣未穷。
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
秋风台
明·邵锡
易水北风寒,荆卿去不还。
千秋宝剑气,犹在碧云间。
而在诗词里,北风中不只有战乱离恨,还有民族气节、壮士侠义的意蕴。经历南宋灭亡的郑思肖以菊明志: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大义凛然的民族气节令人肃然起敬。北风起兴,进而引出勇士的壮志情怀,气惯星河。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唐·岑参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北风中还有边塞风光,岑参在“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里惊艳千树万树梨花开的千古绝唱。
“北风呼啸书漫卷,岁暮天寒几悲欢。”
北风呼啸,不知哪首诗能让朋友们在这寒潮席卷来之时,滋生出怎样的感怀呢?
是等风来,还是风又起呢?
愿君“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