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怎么回家天天回家这么晚啊,你心里到底还有没有这个家,有没有做为一个老公和父亲的责任?”
“我天天也上班啊,凭什么你回来跟个大爷似的在这里坐着,我还得忙里忙外?”
“妈妈下班就回来给你做饭,都没有自己的生活了,你不好好学习对得起谁?”
“你能不能争气一点,考个全班前三名,家里的希望都寄托在你的身上啊。”
对于这些话我们应该不陌生,或许在电视剧里见过,或许在你的朋友那里听过,甚至可能就发生在你的身上。
这些话都有一个共同点,看起来都是消极的,并且充满了抱怨。如果我听到了这些话,我可能也很难接受。但我们说出这些话的时候却觉得对方必须马上接受,而且还得高兴的接受,这是不是有一些奇怪呢。
我一直在想为什么会有这个现象,其中根结到底在哪。
这时出现在我脑海的第一个想法就是每个人在心底最深处都希望自己的伴侣、孩子、父母是完美的,能够完全了解自己的需求,懂自己。
可是我们自己都不是完美的,为什么会理所当然的认为我们的亲人是完美的呢?世界哪里又有完美的人可言呢。
电视里的、书里的故事都太过于完美了,这其实是人性的体现,但现实生活中它注定只能在故事里存在。
1.不进行道德评判,不进行比较,不回避责任,不强人所难。
2.根本原因是对自己都是冷酷的、苛刻的、非常强硬的,我的暴力很多时候是来自对自己的一种看法,来自原生家庭长期形成的习惯,价值取向是性本善还是性本恶,要知道是为了爱而选择生活,而不是为了仇恨而选择生活。
3.沟通四要素:观察、感受、需要和请求。通过这四步来调整自己的思维方式,向着有爱的方向发展,组合成一种平等的、互相尊重的语言。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