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想写小组S2
人与人的差别是怎么形成的——读《好好学习》

人与人的差别是怎么形成的——读《好好学习》

作者: 大夏夏 | 来源:发表于2017-02-10 16:55 被阅读0次

    今天一口气把《好好学习》这本书读完了,推动我把这本书一口气读完的其实并不是书的内容有多干货(其实也算是干货),而是作者的成长给予我的启发,同样是很早就开始对知识管理感兴趣,作者在若干年后已经 变成了专家,而我却还是砖头东敲西碰的,让我感慨万千。

    人与人之间的差别怎么就这么大呢,同时也验证了时间的力量有多可怕,所以在此我好好分析作者与我的差别,看看到底发生了什么?

    接触知识管理的时间:

    作者是从2008年开始,我是从2009年开始。

    接触的动机:

    作者是在几次创业过程中,迫切的感受到需要尽快地提升自我认知能力。

    我的动机是 在无意中接触到“萧秋水”的博客 ,从她的文章中了解到“知识管理”这个概念,后来发现自己特别感兴趣并想要建立自己的知识体系。

    接触之后的行动

    作者参加很多培训和课程,从各个地方学习关于“怎么学习”的知识,开始慢慢地把从不同领域获取的信息整合起来,尝试着改变自己的学习方式。

    并且作者坚持每年阅读不少于100本书,同时还保持了每天两小时反思晨修的习惯。并且作者不断寻找和利用各种机会进行分享。

    我的行动:零零散散的学习一些知识管理的方法,看一些如何学习的书,进入了知识管理的第一个层次:数据积累。然后根据工作的需要,大量阅读跟工作内容更相关的书籍,之后由于工作的繁忙和学习其他学科的知识,一年只零零散散看几本书。并且一直停留在第一个层次,但是一直坚持看完书做摘抄。直到去年才开始意识到“精进”、“刻意练习”等概念。

    差别怎么形成的?看出来了!

    首先知识管理对于作者来说是“刚需”,作者创业急需补充各种知识,而我工作中其实并没有强烈的需要补充具体哪一门知识,也就是我不学,我也丢不了工作。但是作者不学,他就创不好业。所以强大的动机将决定是否能够坚持一件事情。其次就在于行动,在知识管理上,虽说我也一直在断断续续积累,我也一直有看书,但是我的输入和作者相比起来,那简直不是一个世界的。作者不断积累、不断练习,并且作者是结合了自己的优势和兴趣,不断的主动找机会去进行刻意练习。

    而我在整个过程中,一直犯了一个错误,就是以工作为核心的学习,我并没有聚焦在一个方面,而是东学学,西学学,学到的东西能应付工作,但是都是皮毛,都不是“临界知识”,所以最后都不能形成自己的专家级的知识体系。

    所以:动机、行动、认知水平造就了差距啊!

    作者带给我的共鸣和启发:

    作者的成长经历让我了解到我并不是孤独的,作者的迷茫、作者走的弯路也正是我的迷茫,我正在走的弯路。其实我一直都感到心力交瘁,本身自己是一个重度学习型患者,想要交接、想要学习的知识很多,并且一旦拥有了一本书,总有点强迫症想要自己掌握书中的精华,但是其实这样永远没有尽头,因为有太多的知识在那里,可能用尽一生都学习不完。

    所以到底尽头在哪里,到底应该学习什么知识,作者给了我答案,也让我豁然开朗。为什么 自己之前学了那么久的二八法则,就没有想到用在知识的挑选上呢。而真正应该成为80的知识应该是“临界知识”,是看透问题本质,可以解释普遍现象的规律性知识。

    另外“刻意练习”,之前一直在思考针对我的工作,如何引用刻意练习。而书中强调的刻意练习必须关注:抓住问题的本质进行训练和大量地持续练习。在进行任何工作、任何活动都要先问一问自己,这个问题的本质到底是什么,这一层思考将直接决定我们结果的质量。所以,慢下来,可能是我首先要寻求突破的地方,突破自己的惯性思维和行为模式,遇到问题先停下来,重新去思考,深化自己的认知水平,我想这才叫突破舒适区。

    人与人的差别可能一开始很小,但是时间的力量赋予了他无限的可能,所以哪怕是现在开始,都不算晚,但是一定要升级自己的认知水平,思考方式直接决定成败。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人与人的差别是怎么形成的——读《好好学习》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scogi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