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036年,一个伟大的生命诞生在了眉山,他就是后来成为了豪放派诗人的苏轼。苏轼与弟弟苏辙在嘉佑二年同时参加了科举考试,并且成功的共登进士,还签署了凤翔府判官。苏轼虽然在文学的道路上走得还算平坦,但是在人生大路上却时不时摔一跤,而一摔,就摔到了深渊里,很难再爬出来。
苏轼的一生,有一个词坎坷来概括,最适合不过了。不论是家庭,还是政治。苏轼的亲人是早早离开了苏轼。 自己刚上任凤翔府判官不久,便遭了父丧。而本来遭了父丧的苏轼,就已经够自责,够伤心了。但是,熙宁二年,回到京城后,再次陷入了困境,王安石变法了,而苏轼则十分反对,于是他受不了了,就来到了密州。
刚到密州,又一个重大事件降临到了苏轼身上——自己的爱妻王弗死了。他刚遭遇父丧,又遭王安石变法,再遭失去爱妻!他的故事应该和《哈姆雷特》有得一拼。在极度的哀伤下,苏轼有感,而写下了《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但在密州,由于安静的环境和诗人自己的接受力和恢复能力,诗人又一次变回了豪放派!让我们跟着苏轼在《密州出猎》中骑马上草原,老夫聊发少年狂吧!
然而事情总是来匆匆去匆匆,去的都走了,来的又将苏轼带进了迷雾中。1069年到1079年,苏轼因反对变法早已受了罪。却又在1079年,遭遇他人生的一大转折点——乌台诗案。
当时的宦官嫉妒苏轼的才华,还有被皇帝宠幸的地位。就将苏轼原本是作为感谢的信交给皇帝。却你一嘴我一嘴地为皇帝"解释"了这一封信。从而让苏轼一贬再贬。苏轼逃过了这一次宦官对他的陷害。但最后竟然却被点到了詹州,这一个"危机四伏"的地方。
可是苏轼是一个很快会适应环境的人,他刚带小儿子苏过来到海南詹州时,还是的一下那无边无际的海洋,感叹了"何时出得此岛也?!"但是后来仔细一想,又曰:"岂知俯仰之间,有方轨八达之路乎?"(就说苏轼适应能力很快吧。)而后来,苏轼早已做好了死在詹州的准备。我认为这样的心态非常好!不怕生死,活在当下,用心过好每一天。
苏轼人生坎坷,但有着一种内在的信心,给了他动力。
所以,让我们也苏轼是一样活在当下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