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3月,"大数据杀熟"这个词进入大家视野,不过这一现象或已持续多年。有数据显示,国外一些网站早就有之,而近日有媒体对2008名受访者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51.3%的受访者遇到过互联网企业利用大数据"杀熟"的情况。比如,在同一个平台预订同一家酒店,老用户或会员用户从平台上看到的价格,会比新用户或非会员用户看到的价格高;同一段打车距离,次数越多,越到后面的价格也渐渐提高……那么何为大数据“杀熟”呢?有这样的一种解释:大数据杀熟是指同样的商品或服务,老客户看到的价格反而比新客户要贵出许多的现象。
平素生活中有这样的情景:你每天早上八点上班,七点半会准时出现在楼下早餐店里,刚进门老板便冲你笑着问道:“一杯豆浆加糖,两根油条,一个鸡蛋带走?”你微笑着点点头,什么都没有说,眼看着老板麻利地准备好你的早餐,然后你从钱包里拿出钱来,结果尴尬的发现,只有七块钱,便对老板说:“鸡蛋不要了,差一块。”老板直接把加鸡蛋的早餐塞你手里,说了句“拿着吧。”你也没有客套,说声谢谢就拿着早餐去挤公交了,心里默念着明天多给一块就是了……类似刚才的情景,生活中每个人都熟悉吧?或者在早餐店里,亦或者是家门口的小超市、蔬菜店,更或者是你的供货商、大客户之间,只要对方是熟客,大家或多或少都要在“物美”和“价廉”上做出些贡献,这样掺杂些中国式“人情味儿”的方法能让彼此之间的合作更加长久和牢固。
但是在互联网和大数据时代,这种“认熟”式的合作怎么反倒演变成“杀熟”了呢?
首先,我们依照上述场景来感性的认识一下“数据”这个词。数据,它不是单纯的一个数字,而是一条信息、一段声音、一张图片或者一篇文字等。在上述情景中,你的一些习惯在老板的脑中已经形成了一组数据:你的长相、你的声音、你七点半进店,你要的两根油条和加糖的豆浆再加一个鸡蛋等等这些,都已经储存在老板的大脑中了。并且老板的脑容量很大,不但存储了你的,还有你隔壁老王的,你楼上胖哥的,你楼下那个漂亮的小姑娘和他隔壁单元年轻小媳妇的。
不但如此,他还知道你隔壁老王和你楼上胖哥身材发福,一次要两个鸡蛋,你楼下那个小姑娘和他隔壁单元的小媳妇因为要减肥,豆浆从来不加糖。以上种种,都是老板的大脑先记录和存储数据,然后经过分析处理,做出了一系列“趋利避害”的合理行为。
接下来,我们将前文场景应运到更大的领域中,比如每天有成千上万的人在某电商平台上交易、在某打车软件上享受服务,于是你的用户账号代替了你的长相和声音,你的每一条交易记录代替了你的习惯,容量巨大的服务器代替了老板的大脑。这些数据通过一台台的连接互联网的终端被记录在一个个巨大容量的服务器里,然后在对金钱贪婪的魔鬼的驱使下,这些数据通过人脑和人脑操控下的电脑,被处理、被分析。在机票、酒店、电影、电商、出行等多个价格有波动的平台中,利用顾客信息不互通、不对等和对数字不敏感的漏洞,在商品和服务同等的条件下,价格上差别对待顾客,“一货数价,熟客价高”!
针对上述现象,大量用户表示极为不满。虽然通过让渡部分个人隐私,帮助大家做最优的决策,这是好事一件!但是很多无良的互联网企业却利用了大数据这个利器作恶。他们会给消费者的每一次行为打数据标签,会为你打上千甚至上万个标签,比你自己都更加精准地了解自己,然后利用这些标签和你的消费习惯去牟取利益。原来大数据是“精准靶向坑人”。
除了上述“杀熟”的应用外,“大数据”时代,在大数据运用上还有许许多多让人细思极恐的地方。比如说接下来讲到的“预测”。
自从人类诞生后,从茹毛饮血到太空上建立空间站的这一段伟大进化时期大概有数千年,在这数千年里,社会、经济、文化、政治、科技一直发生着巨变,但有一样却一直未发生变化,那就是在这些变化发生时起主要作用的依然是人类的大脑。大脑通过得到数据,然后加以分析,最后做出正确的决定并安排人迅速地去执行。然而在“大数据”时代,尽管做出决策的主体还是人,但是目前大数据已经在决策和执行过程中发挥着指导作用。随着机器学习的不断发展,能够分析海量数据的机器将会做出比人类更为精准,更为可靠的决策。
某天,某条河道突发洪涝,大水水冲垮了河堤,淹没了农田和房屋。这时,该省的一把手放下了灾情报警电话,迅速来到了灾情应急指挥中心的大厅里,原来,政府早在一周前就知道将要发生的洪灾,这时候,气象部门已经在测算未来五天的降水量,水利部门在计算出灾情河段洪水的流速以及被淹没村庄的水容量,地质勘查部门已经根据地形勘测出洪水的疏导方向,当地的民政部门在统计受灾的人数,调拨帐篷和棉被,粮仓准备好了粮食和饮用水,卫生部门准备好了防止疫情的药品,警察和军队已经开赴各地救灾……每一个部门的数据都在随时更新着,精准而迅速,我们的政府官员们所做的,就是根据这些数据有条不紊地做出决策,下达一条条明确的指令,跟洪水赛跑,和灾情抗争。在大数据的时代,数据的搜集和处理会变得越来越容易,随着这些大数据的采样范围越来越大,当采集的样本等于总体的时候,全数据模式下数据之间的相关性就会越来越明显,做决策的人下达的命令也会越来越精准。
但是——
由于水利部门的检测仪器出现了故障,错堪了灾情,民政部门因为时间紧急、情况复杂,统计的受灾人数有了误差,粮仓的管理人员腐化成了“硕鼠”,调拨的面粉数量不足……,一大批的数据都有了问题,导致救灾不力,可见,数据的质量也许会很差,也许不客观,也许存在误导性,如果这样的话,我们就会受限于数据给我们带来的结果,做出错误的决策,造成严重的后果!
假如依赖大数据能够阻止一场洪灾的话,那坐在政府一把手位置的那个人只要依照大数据计算的结果和政府的权威就可以发布命令,哪怕他是个三岁的小孩。
正如维克托的《大数据时代》中所说:也许大数据预测可以为我们打造一个更安全、更高效的社会,但也否定了我们之所以为人的重要组成部分——自由选择能力和行为责任自负。
美国著名经济学家兼管理学大师西蒙的管理学思想浓缩成了这样的一句话:“管理就是决策”,这句话同样适用于政府的管理。在将来,大数据将在重大决策的制定和执行中发挥更大作用,政府制定重大的决策或者应对突发状况时绝不是开会讨论和一把手“拍脑袋”做决策了,但是根据发现信息内容及信息之间的关系必定作为决策依据。相信世界各地选举一地的最高行政长官时都会看重候选者的履历吧,学历量化知识,履历衡量经验。拿中国来说,要想成为一个省的一把手,首先需要一个高的学历,其次需要在各个有代表性的地级市任职且政绩斐然的经历,接下来还要在省级重要部门胜任,再接下来要加入省委常委参与整个省的重大发展决策的部署,最后加上各种运气你才有可能坐上那一把手的位置。这么多的履历,在决策制定中,就是一个巨大的数据库,只有参考这些庞大的数据,政府的决策才能那样伟大而正确。这份履历不但是一个数据库,也是一道主观意志,它让我们免于成为数据了牢笼,成为数据的奴隶。毕竟这个世界除了客观还有主观,除了理性还有感性,这个选拔的过程同时也印证了维克托的“自由选择能力和行为责任自负”。
刚才提到的例子属于政府管理方面,那大数据在商业管理变革方面,又会有哪些让人细思极恐的神通呢?请看沃尔玛!
沃尔玛是世界上最大的零售商,在该公司,有一个经典的销售案例,那就是:“把蛋挞和飓风用品放在一起。”在这个拥有超过200多万的员工,销售月4500亿美元(数据来源于官网),比大多数国家一年的GDP还要多的巨型跨国公司里,它拥有的数据资源也是美国企业中较多的。在20世纪90年代,沃尔玛就已经通过数据的分析改变了当时零售行业一贯的运营模式:通过对销售产品的透明化地公开,沃尔玛可以让供应商监控销售速率、数量以及存货情况,这样通过打开透明度来破使供应商照顾好自己的物流,也使得自己避免了存货风险,降低了成本。2004年,沃尔玛通过和专业的数据分析统计机构合作,一起对庞大的历史交易记录数据库进行了分析,包括每一位顾客购买的物品种类、时间、消费额甚至当日的天气。通过分析,沃尔玛收获颇丰,其中就有这样的一条;每当在季节性飓风来临之前,不仅手电筒的销量增加,而且蛋挞的销量也增加了,因此,每当飓风来临之际,沃尔玛会把库存的蛋挞放在靠近飓风用品的旁边,以方便行色匆匆的顾客从而增加销量。
上个案例可见:我们理解的世界不再需要建立在假设的基础上,而是利用大数据相关关系分析法,且这种分析法更精确、更快、且不易受偏见的影响。过去,假如沃尔玛想要分析蛋挞的销量和什么有关,肯定会分析蛋挞的用料、制作和当地人的口味,有谁会想到它的销量会和飓风扯上关系呢?
这就是大数据在决策和分析方面让人感到恐惧的地方。
约翰和他的同事是华盛顿警局预防犯罪部门的,有天早上,他和同事们冲进了一位名叫霍华德的男子家中并逮捕了他。约翰在逮捕他时大喊道:“我现在以华盛顿警局的名义逮捕你,因为你将在今天谋害你的妻子!”霍华德一脸不可思议,随后大叫冤枉:“你们这些该死的警察,我他妈什么都没干!”
这是电影《少数派报告》里面开始时的场景,这部电影描述了一个未来可以准确预知的世界,其中的罪犯在实施犯罪前就已经被阻止了。虽然电影中预测的依靠不是数据分析,而是超自然人的想象,人们不是因为所做而收到惩罚,而是将做,罪罚的判定也是基于对个人未来行为的预测,但是该电影所描述的犯罪预测完全可以根据大数据分析得到。
为什么呢?因为警局的案底记录中有霍华德酗酒伤人的三次记录,而且他每次的酒后消费的第三、四天他们家都会有购买家用的易碎品的记录,说明他是一个酒后暴徒,喜欢砸东西;从霍华德妻子的通话和开房记录上可以知道她的出轨事实,从喜欢开着福特猛禽出行的霍华德突然在最近无车辆维修记录的情况下用上了打车软件和出租车,而且出行时间和路线的跟他妻子的打车软件路线和开房时间都相差不多,说明霍华德在跟踪他的妻子且发现自己被“绿了”!而这一点从他的社交软件发表的一些反常的言论也可以得到佐证。最后被发现他要行凶的线索是霍华德昨晚在酒吧的消费记录和在酒店和一位应召女郎的入住记录,还有回家时小区感应到他体表温度的热成像摄像头以及进家门“刷脸”的高级门锁,因为温度和面部表情可以直接的反映出霍华德愤懑的情绪,加上每次酗酒后他的妻子会和他大吵一架,这一次霍华德知道自己“被绿”后肯定会在吵架时更加暴怒,失去理智做出伤害他妻子的犯罪行为。
目前为止,各个平台的收集的数据尚未完全整合在一起,假如有一天,强大的国家机器或者是一家野心勃勃的大公司出面,将所有平台的数据平台都整合在一起的话,比如美国五角大楼突然下令:要亚马逊、苹果、微软、Facebook等公司的数据通过云服务器汇聚在一起,上文所叙的卷帙浩繁的数据会先被各个平台捕捉并记录,然后所有的数据都会被汇总到政府的一个一个超级服务器里面。接下来各个数据(信息)在一台超级计算机交叉、碰撞、融合、被分析、被计算、被处理,最后形成一个类似霍华德将在今天早上和妻子大吵并杀死她的结论。同样,这些数据的被收集和整理还会预测出更多的事实,比如某地将要发生流感、某地将要被恐怖袭击,或者是——某人今天要和他的女朋友分手。
也许你会问:既然他没有犯罪,那法律如何给他判决呢?难道不是基于他的犯罪后果而是基于对个人未来行为的预测吗?这个问题我想还是留给那些律师吧,我想我们现在迫切需要解决应该是大数据给我们带来便利的同时,给我们自身的权利造成的侵犯的问题!
过去的个人信息包括姓名、性别、出生年月、地址、身份证号和银行账户等,而且这些信息只有公安、学校、银行才有,数十年来,全球范围内的个人信息都是让人们自己决定是否公开,如何公开,以及由谁来处理。但是现在呢?搜了一下想买的东西后它就能频繁出现在浏览器的首页,纯属“人工智障”的数据检索在各个互联网企业屡见不鲜。在当下的互联网大数据时代,人们个人信息的处理权利就像是一个较弱的小姑娘,在需要它的强大的利益组织面前,只能麻木的接受者一次次的“强奸”,但这些组织和罪犯不同的是:在施暴之前,还会让你签订一份“我同意并接受此条款”的公式化协议!
我们并不否认让渡部分个人隐私,在这些隐私被合理利用的前提下,为我们的生活提供了高效于便利的这一事实,但是我们也没有忽略和忘记“徐玉玉诈骗致死案件”和“大数据杀熟现象”以及每天都上演着的一幕幕电信网路诈骗。也许再互联网和大数据的面前,我们都是赤裸裸的,在每个人都赤裸裸的大街上,允许你欣赏别人的躯体,甚至允许你起生理反应,但绝不允许你冲上前去展露你的兽性!
既然我们的数据更大化的公开透明已经是大势所趋,那我们必须要设立一个不一样的隐私保护模式,那就是让该数据的使用者来承担责任!银行搜集我们的姓名、电话和账户是业务需要,但是把信息泄露到诈骗犯的手中使我们蒙受了经济损失,那就应该是泄露者和“数据的二次非法利用者”来承担罪责。使用数据的组织需要基于对个人信息公开后所造成的影响,对涉及个人数据再利用的行为进行正规评测,以此来保证我们的个人信息流出后不会对我们的正当利益造成损害。
这将任重而道远!
现在个人或非法组织非法利用大数据的现象只是初现端倪,可是在将来的某天,大数据变成吸血蝙蝠似的剥削者的“精准吸血鬼”以及不人道的统治者监视和欺压民众的罪恶帮凶,我们将无所遁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