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连岳文章是《避开低欲望陷阱》,说到有些人对于生活的态度是:物质方面满足于低端的生存,精神方面用廉价的方式满足大脑,比如看看手机上各种娱乐节目,游戏,其他需要努力才能满足的欲望,一概放弃。而这种人的口头禅是:干吗要把自己弄得那么累!
看到这篇文章我也是很无奈呀。身边有的是这样的人,而且是利益相关的人。但是,他们并不认为自己有什么不对,他们对自己的这种行为模式美其名曰“佛系”,或者“淡泊名利”。
我的个天,“佛系”,“淡泊名利”难道是这个概念吗?
有一个小视频是撒贝宁和马云同台,小撒采访马云,马云说他最幸福的时候是当教师时一个月挣九十元钱的时候,并说他一点不爱钱。这个段子全民皆知,传为笑谈,就像当年王健林那个“一个亿的小目标”全国哗然一样。
但马云确实是有资格说他不爱钱的,而且他也有可能真的不爱钱,他可能是凭“让天下没有难做的生意”的豪情壮志创建的阿里,顺便成了首富(虽然我也不相信)。他说不爱钱,你可以说不相信,但你反驳不了他。因为他已做成了。
换做你我,去说马云说的话,所有人对你的评价只能是“酸葡萄心理”或“莫不是脑子有病?”
再说到那个“佛系”和“淡泊名利”。
今天连岳的文章下面有读者评论:“这是另一条道路,从庄子到陶渊明.....无可厚非吧。”
意思是庄子和陶渊明与我们现在低欲望的是同一类人,人家不照样流传千古?
连岳反驳:人家可牛逼了,自己的专业是一流的。
网友又反驳连岳:一流是后人评判的,陶渊明种地草盛豆苗稀,经常出去蹭酒喝,活着的时候可不牛逼。
连岳又回复:你以为陶渊明的文学才能是捡来的?
网友又回复:“才能“和“低欲望”可不矛盾。
连岳又回复:对才能无欲望,怎么可能有才能?
至此,这一场评论区的“杠”才终止了。
让场小论战是我看连岳文章六七年来第一次看到他与人在评论区“杠”多个回合。
这也可见有些概念在普通人心中歪曲到什么程度。
这位网友看样子也是读过不少书的,庄子和陶渊明他肯定了解得不少,但他也把现今的那种不思进取的,什么都懒得干,什么脑都不想动的人跟陶渊明和庄子来比。他竟然说陶渊明的牛逼是后人评判的,我倒是想知道,有哪位现在这种不思进取的所谓低欲望者,能把他的名字留传成百上千年?陶渊明和庄子,可是留下了传世的作品,才让人知道了他的那种淡泊名利,不为俗务所缚的个性。
试想我们一般人,如果除了满足基本的生理需求,还有低廉的娱乐需求,什么都不追求,与街上的流浪汉有什么区别呢?不也是饿不死,冻不死,还节省了大量社会资源。那是不是也可以叫做淡泊名利?
那种不做任何努力,然后只能保持基本的生活,对种种物质和精神低欲望,就自诩为佛系的人,实质为阿Q的精神胜利法。
这种思维对于这个社会是极其有害的。它是一种消极的生活态度,一种有害于社会的病毒,会传染,会漫延,会让整个团体没有活力,当然也就不会有进步。
有些人终其一生也分不清好多概念,行为模式上也就糊涂了一辈子。
比如这个淡泊名利,人家陶渊明是辞官不做,归隐后仍有地方官吏和名人拜访,邀请他再次出仕,他拒绝了,而一心去过他的田园生活,在田园生活中写诗写文章。
名利来了人家拒绝,这是真正的淡泊名利。把那些龟缩在自己的一个小空间,满足于每天吃饱穿暖,看看小视频,小笑话,没有任何追求的行为,称作淡泊名利岂不可笑?
昨天吴伯凡老师的文章中说到奋斗和挣扎,实际也是很多人在生活中分不清的。奋斗那是有目标有选择的,而挣扎是漫无目的地。区分不出来这些概念,一样的用了时间和精力,最后得到的结果是大相径庭的。
又比如勇敢和莽撞,看行为是一样的,甚至有时候结果也是一样的。但作为行为人,他心里是清楚的,勇敢肯定是有其清晰的目标的,而莽撞不用说,只是头脑一热,根本不知道自己要达到什么目的。
厘清了概念,我们也许就不会把自己不合理的行为在心理上合理化,也就不会心安理得地“佛系”下去了。去除了这个心理疾病,离我们行动起来也就不远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