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吴伯凡老师在伯凡认知录里面的一个观点,我非常的认同,如此在这里复述一遍当作复习。
契约关系其实是一种价值观,所以在理解契约关系之前,我们先来了解一下价值观的概念。
要说概念,价值观三个字说着简单,解释起来确实有些难度,太抽象。所以用一个小故事来说明一下吧。
在很早之前,吴伯凡老师和他的朋友去云南旅游,遇到一个小姑娘很有灵性也很时尚。所以跟女孩说:你不应该呆在这里,你应该去北京这样的大城市,你跟我走吧。
结果到走的时候,女孩真的拿着行李要跟朋友走,朋友很无奈,跟她说:我是跟你开玩笑的。
女孩说:开玩笑?什么是开玩笑?
在他们的价值观里没有开玩笑这个概念,你说要带我走,我觉得这样也很好,那就走吧。
所以就这个事情,吴伯凡老师和他的朋友也是很费了一些功夫去沟通。
所以这就分化出两种人
在一些人的观念里做什么都是开玩笑一样,想到、看到就说了,但也就过去了。
另外一种人是,想到就去做到,不管这个过程中遇到了什么样的艰难险阻,都是努力去实现。而且这种人的大脑中有一套自我强化的体系,我想到了,就把这件事当真了。不管遇到什么样的艰难险阻,都不会影响我继续前进,因为在我的心里这件事就是一个事实,一个虚拟的事实。
特别符合第二种思维模式价值观的是犹太人的观念,他们就是一旦决定做这件事就是把事当事去做了。无论途中遇到什么样的问题,他们都不会放弃,而是觉得这是上帝在考验他们,而有一些在做这件事的过程中都没有遇到困难的人,那是因为他们不配遇到。
这样思维也很奇特,不过不能在追女孩子的时候也有这样的思想。女孩已经拒绝你了,甚至当众羞辱你了,你依然觉得这是女孩在考验自己,这就不合适了。
其实这就是把事情当作一件事来做了,就像签合同,其实可能只是很小的一件事情,但是合同有几十页,加上附加条件什么的一大堆。
这就是契约性行为,就像有一本书的序很有趣,他一共分为40章,作者要求读者跟他签一个协议,每天读一章,用40天陆续读完。
不仅要读者跟作者签一个协议,还要求读者找一个一样在读这本书的人和自己一起践行。
这就不仅仅是读者与作者之间的契约,同时也是一种主体间性,既是一个制约也是一个契约。这是一种反苟且的机制,人生处处是苟且,这种行为就反苟且。
通过这种形式可以慢慢培养我们的契约精神,在做任何事情上都是契约行为。就像作者不会真的都跟我们签订协议,但是当我们拿起一本书的时候,需要有一种契约精神。
把他当作一件事在办,作者履行他的契约,你履行你的契约。这一点我做的其实不够好
生活中很多人抱怨,没有资源,没有资金,没有人脉,其实你可以认为是你缺少契约性行为。
在课程里讲过,客观世界、主观世界之外还存在一个第三世界(你跟世界形成了某种契约以后才产生的一个世界)。我们大多活在第三世界中,所以你的价值的大小取决于你与世界的契约种类、数量、质量的水平。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