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父》中老教父有一句话很经典,“花半秒钟能看透事物本质的人,和一辈子都看不清事物本质的人,注定是两种截然不同的命运。”
老百姓一般对信息都比较敏感,有时候难免会过度解读这些信息,从而导致恐慌趁虚而入。
人们一旦恐慌就会做出一些不理智的行为或猜测,通过传播一些不实的消息,这也往往是谣言传播的一大助力。
避免恐慌情绪的渗入
首先,我们要改变错误的认知方法,不要把问题想的过于复杂、过于悲观。
从众本不是坏事,但要避免盲从
我们要认清从众压力的来源,不要因为别人这样做了,而导致自己盲目的跟风。
你知道吗?人类这个群体很难摆脱从众行为,我们每个人都一样,如果你期望自己完全独立于群体,那么你必然会失败,这种失败又会转化成消极情绪。
在很久以前,人类个体的力量非常弱小,经常受到猛兽的袭击,如果只靠个体的力量是很难生存的。
于是,人类只能靠群居,通过群体的力量来打猎获取食物、抵御猛兽、抵御严寒灾害。
所以从众是人类基因里的东西,有了他,我们就会有归属感、安全感,也不会别人孤立。
虽然无法摆脱从众行为,但我们可以去训练如何避免盲目从众。
盲目从众的人都有一个特点,就是关注点是人而不是事,因此我们首先要做的就是:在做决定的时候多考虑事情本身是否正确,而不是别人怎么想的。
同时,我们要培养批判性思维。批判性思维就是能够检验思维过程本身的思维。
《乌合之众》一书的作者古斯塔夫·勒庞思考个人与群体的关系时,发现:
“
即使一个有自己独立见解的人,一旦加入一种群体组织,尤其是受人民崇拜意识形态蛊惑的群体,就失去了自己本有的独立意识,成为乌合之众的一员。
”
这种行为也可以称为羊群效应,看到别人干嘛,自己也跟着别人干嘛,看到你闯红灯,我也闯红灯。
该如何才能避免这种盲从的状态呢?
琳达·埃尔德的《批判性思维:反盲从,做聪明的思考者》一书罗列了17个思考题来告诉我们为何要提高思考力。
作为开展思维训练的前奏,作者并没有急于让读者开始训练,而是着眼于解决思想问题。
因为思想决定行动,行动决定未来,只有在搞清楚是什么、为什么的前提下,我们才能更好地决定怎么做。
有时候,我们往往会陷入方法论的误区,把怎么做放在首要的位置,而忽略了问题的核心——认识论。
举个例子,我们做一件事情,首先要想明白为什么要做这件事,这件事做与不做有什么区别,对我们会产生怎样的不同影响。
只有在我们彻底了解做这件事的目的和结果之后,我们才能明确应该怎么做,而不会在过程中产生动摇。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