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不是“慈善”

作者: EliseTan | 来源:发表于2016-01-29 22:38 被阅读0次

    开端

    在离北京不到300公里的蔚县果庄子村,

    在巍峨的小五台山脚下,有群艰难求学的孩子。

    因为偶然的机遇,这群孩子走进了我们的视野。

    当时W公司(五百强企业)的六名新员工在蔚县参加培训。

    公司高管涂先生认为:

    新进公司的年轻人长期生活在大城市,

    生活条件比较优越,

    但对贫困农村的情况了解不多,

    所以决定带领新同事到果庄子小学访贫问苦。

    路的崎岖

    入山的道路是沿着山体泄洪的通道修筑而成的,

    路两边是寸草不生的陡峭绝壁,

    从山上滚落下来的碎石随处可见。

    夏季,山洪暴发;冬季,大雪封山;

    恶劣的自然环境彻底切断了小山村与外界的一切联系。

    在满眼突兀的大山中颠簸了近一个小时,

    终于,我们远远地看到一抹土黄色,

    房屋与荒山融为一体,一片萧瑟与颓废。

    荒凉村落

    村中的房屋基本上都是石块和泥土结构,

    偶尔还能看到木头围成的栅栏,

    木质窗框上糊着的白纸,早已破败不堪,

    完全起不到挡风遮雨的作用。

    走进一户村民的家中,里面一贫如洗,

    只有昏暗的灯泡挂在房梁上,

    晚上一家几代人就挤在窗边的土炕上睡觉。

    窗外就是牲口的窝棚,卫生条件可见一斑。

    但这,就是绝大多数村民生活一辈子的家。

    果庄子村里仅有一口机井,

    全村村民都靠这口井吃水。

    果庄子村地处国家级贫困县——蔚县。

    该县有11个自然村,常住人口约1100人,

    主要经济来源是梯田种植和畜牧养羊,

    人均年收入水平2000元左右,

    仅能维持生存的基本需求。

    造成这里贫困的主要原因有四点。

    一是自然环境恶劣。

    果庄子村地处大山深处,土地贫瘠,

    村民大都靠天吃饭,收入十分微薄。

    二是交通不便。

    大山阻碍了村子与外界的联系,

    使得各种资源进出村庄都极为不易。

    三是家中子女多,经济负担重。

    对于有多个子女同时上学的家庭,

    这一点尤为突出。

    最后是疾病所导致的贫困。

    家中一人生病,

    整个家庭就要背上巨额的债务。

    简陋学校

    果庄子小学占地4760平方米,建筑面积1066平方米。

    学校现有教职工15人,学生83人,教学班6个,

    每个年级一个班级,最小的班级只有7名学生。

    一位教师要教一年级至小学毕业的所有课程。

    走进校长的办公室,

    陈旧的家具上积满了厚厚的尘土,

    狭小的空间包括了工作和生活的场所。

    学校图书馆藏书非常少,

    体育器材室也只有一些零零落落的陈旧的器械。

    破旧的鞍马和体操垫,以及一条简陋的麻绳,

    就是这里孩子们所有的运动器械了。

    村里风沙很大,操场上尘土飞扬。

    食堂没有冰箱来储存食物,

    食物都是存放在地窖里。

    学校水资源极度匮乏,

    过去学校用水全部靠出去打水,

    直到去年年底才靠捐助获得水源。

    学校没有洗浴的设施,

    老师都先去县里浴室洗漱后才回家。

    由于没有公共交通进出山,

    学生连上三周课后放假一周,

    女老师由校长开着年数已久的小面包车接送,

    男老师驾驶摩托车。

    学生们则由家里人骑着马来学校接送。

    困顿!困顿!

    孩子破旧的衣衫早已看不出本来的颜色,

    皴裂的小手昭示着不符合年纪的辛劳,

    本来稚嫩的面容却布满了沧桑。

    因为山里的水资源十分宝贵,

    孩子们都没有饭前洗手的习惯,

    吃饭的时候,

    白色的馒头和黑色的小手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孩子们普遍都说,

    学校的伙食比家里的好太多,

    因为在这里他们可以吃上新鲜的蔬菜。

    冬天的气温低至零下20度,

    但是每间教室仅有一个供暖的小煤炉。

    学校的宿舍也十分简陋,

    20多个学生要挤在上下两层的大通铺上。

    由于不方便洗澡,

    孩子们的被褥都污迹斑斑,散发着异味。

    无以复加的触动之后……

    30年前寒门出贵子,

    30年后寒门再难出贵子。

    果庄子村的状况很好地印证了这句话。

    有人说出身寒门的人

    只要拿出破釜沉舟的勇气努力奋斗,

    就一定能绝地反击。

    可这群山里的孩子们,

    连上学的钱都没有,

    连基本的卫生条件和身体健康都没有保障,

    如何让他们走出一个逆袭的人生?

    我们经常呼吁人人生而平等,

    可是,这样的不平等就在我们身边。

    结语与捐助

    离开果庄子村后,

    向来不发长微信的涂先生,

    于次日凌晨两点,

    在管理层微信群里发表了一片近600字的长微信。

    信息发出后,

    许多经理、总监纷纷表示

    愿与家庭情况特别困难的孩子建立帮扶对子,

    负担他们上学期间的费用,

    为改善学校的硬件设施而捐款捐物。

    2015年5月份从蔚县果庄子小学回来后,

    果庄子小学私人助学基金成立了。

    目前,助学基金已为孩子们募集了资金和书籍,

    募集的资金帮助学校硬化了操场地面和教室地面、

    添置了浴室和乒乓球台等体育设施,

    截至发稿日,

    助学活动仍在持续。

    相信在社会各界的关注与帮助下,

    这些大山中的孩子一定能够走出深山,

    迎来更加美好的人生。

    附:涂先生微信原文

    今天我带着六位新同事来到了河北。张家口一个大山深处的小学校。此时的北京早已春暖花开,而这里却依旧有些寒气逼人。一路上除了满眼突兀的大山就是一些贫瘠的土地。在进山颠簸了大约一个小时后,我们来到了位于河北和山西交界的村子,也是我们此行的目的地—果庄子村。位于该村的学校共有88个孩子,13位老师,最小的班级里才有七个孩子。一位老师教七个孩子所有的课程。因为交通不方便,孩子们回家要翻山越岭,上学要走很长的路,因此,这里形成了独特的教学安排,一个月连上三周课后,休息一周。不仅如此,水资源在这里也极度缺乏,过去学校用水全部靠出去打水,直到去年年底才修通自来水,即使这样,依然没有洗浴的地方,女老师回家之前,都先绕道县城,洗漱一番,再乘长途车回家。老师们都是来自周围省份和乡村,由于自然条件的恶劣,能坚持在这里工作的老师非常不容易!除此之外,大部分孩子家庭也很穷苦,基本没有什么生活来源,有来自单亲家庭的,也有失去父母的孤儿,甚至来自智障家庭的孩子。尤其让人感动的是有一个小女孩在家替父母放羊,孩子酷爱读书,但父母双双有病,不得不间断上学等等这些真实、但又让人心酸和心痛的故事。在城里生活的孩子无法想象这里生活的艰辛。我们一起去的同事,包括我自己,都被眼前的景象深深打动。当时决定尽我们微薄之力去帮助他们,我们基本都裸捐了出去,共计8000元。司机小刘手里还有点钱,我只同意他捐了200元!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这不是“慈善”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scwjk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