匱乏,像一個普通人,能夠接觸、與感受到的匱乏,多是在淺層次的物質與精神兩個方面上。人們可能會疑惑,精神和物質,還是淺層次,是的,因為我就是一個認知不深的人,于是我也沒有辦法去識別與講述更廣闊的東與西。

多數人,總會在先物質后精神,還是反之先精神后物質上爭論不休,聰明人、甚至說智慧之人,無論有無物質,都有精神。物質多、物質好有一種精神,物質匱乏,又會有另一樣式的精神。
但普通之輩,想過明白日子,想通透生命就難在了如何理解匱乏上面。很難有明白了一個道理,就明白了人生,明白了人生,就無論富足與否都能過好了一生。
除了上邊講的這類智慧之人,人們面對物質一層,要看一個人的管理夠不夠,才能最終體現出到底算有沒有;當人產能力不夠,又不能提升自己、又認知不清,那就很難擁有對自己而言足夠的物質,或者就算在別人眼中很“富足”,而在自己的內心當下,卻永遠不夠、并且甚至自己不去使用也還是覺得不夠,這一類人好像更似一個機器、一架橋梁,忙忙碌碌、盆滿缽滿卻無所收獲。
而精神層面,往往玄而又玄,對可錯、且錯中又有對。有的人一身清寡卻能講出世間大道,他遇見過你追過的劇中所有的驚奇與美好;有的人身金戴銀,相處后方知最好的相處只能是點頭笑笑。
道家講“反者道之動”,把世間一切的兩面性全都包含了進去。你想做好事,首先你要明白何為惡,為何有人為惡,如何引惡為善,如何包涵;你想做到最高,就好比登山,先要從山腳最低處開始一步步的往前。而有一種悲哀,是在信息爆炸的時代,卻在方方面面顯示匱乏的無奈。
那么如何“轉危為安”,如何把匱乏重寫用富足覆蓋,讀書、感悟、上進、為善等等正能量的行動,可能就是最好的答案。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