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扇就蒲葵扇、众人所熟悉的活佛济公,手持之物就是它了。
蒲扇在我国很早以前便有了。据传东晋丞相谢安,年青时已是风流倜傥。有乡人从中宿(今清远)带来蒲葵扇5万把,为了打开销路,就送给他几把使用。结果京城人纷纷仿效,争相购买,葵扇顿时“价增数倍”。
谢安能使普普通通的葵扇引起这么大的轰动,说明谢安的不一般,葵扇也因谢安而有了名气。由于有这段情缘,葵扇与谢安的故事一直为人乐道,千古流传。唐朝诗人孙元晏在《蒲葵扇》中就写道:“抛舍东山岁月遥,几施经略挫雄豪。若非名德喧寰宇,争得蒲葵价数高。”
蒲扇还称芭蕉扇,在许多绘画图书里都能看到它的身影,其中最经典的是名著吴承恩的《西游记》"孙悟空三调芭蕉扇 "。
虽然夏日乘凉不一定用它,比如唐朝诗人李嘉佑在《寄王舍人竹楼》中说:"南风不用蒲葵扇,纱帽闲眠对水鸥“。作家李碧华也说:"什么叫多余?夏天的棉袄,冬天的蒲扇,还有等我已经心冷后,你的殷勤。"
但在记忆的夏夜里,蒲扇永远也不会多余,它就像铁扇公主的芭蕉扇,一扇子把时光扇回童年的记忆中。而记忆里奶奶正轻摇着蒲扇,给小床上熟睡的孙儿驱赶着蚊虫,梦乡中阵阵清风。
蒲扇是绝对的"纯天然产品",市面上最常见的是蒲葵扇。生长中的蒲葵,每株十来片绿叶,远望就是一把把飞扬的绿扇,清凉四溢摇曳着微风。
这每一片植物的叶子都是一柄蒲扇,不但绿色环保,而且线条优美,不简不繁、无需设计、天然成形,方方面面柔顺得都是那样恰到好处,
自然界就是这么奇妙,有严寒,有酷暑,为了应对,它也早为我们准备好了各种工具,而人们从自然中"取扇"的历史,也就已有几千年的历史。
但不管岁月如何轮回,蒲扇的做法依然极为简单,砍下柄长二三十厘米浅碧色的蒲葵叶,日晒二十余天后色泽变得黄白,清洗、烘干、压平,将叶子边缘修剪成弧形,再以细篾丝顺沿包边就成了。
和折扇、团扇不同,蒲扇出现的唯一目的就是扇风,因为目的明确,所以风力远较折扇等大得多。那时人们若是要烧煤炉生火,便常用蒲扇对着炉口,呼呼几下,火苗儿立时便窜起老高。
蒲扇不但风大,价钱也便宜,一两毛钱就能买一把,在没有电扇、空调的年代,蒲扇是最普及的纳凉用具。就是现在偶有售卖,顶不过七八元。
但那时穷,就是如此便宜的物件,买回家中老人们也会找来一些碎布条,用细密的针脚给它镶上一道边。
这不是为了好看,而是为了耐用。一把蒲扇,在老人们手中可以用上很多年,扇柄都磨得油亮生光。就像周杰伦唱的一样,"岁月在墙上剥落看到小时候"。
那时闲,傍晚了,吃过晚饭,院落中、大树下、巷子里、路灯旁,到处是纳凉的人群。一张竹椅,一把蒲扇,天南海北,东拉西侃,
若是有人忘带了,热得不行,想从熟人手中暂借一用,就会被调侃几句--"六月天气热,扇子借不得。虽然是朋友,你热我也热"、"扇子有风,拿在手中。你要来借,等到立冬"……
但说归说,闹归闹,扇子总会借的,借的人也识趣,凑在你身边,猛抡几下,于是两人一起享受着夏日的悠闲。
人心最软弱的叫"舍不得"。舍不得一段不再精采的感情,舍不得一份虚荣,舍不得掌声。我们永远以为最好的日子是会很长很长的,不必那麽快离开。但就在我们心软和缺乏勇气的时候,最好的日子毫不留情地逝去了。
在那曾经的年代,人们居家过日子,会有一种强烈的新旧交替的层次感,生活的痕迹沉积在家中各个角落,大家随手就能拿出几件老物件,普通的日常用品之间也可能间隔着几十年的时间,而现在触目皆新,有时光感的东西却越来越少。
“扇是小可,夏天是宝,谁能拿去,请你还我”,这就是过去的生活,说不得精致,可这个诗经的国度,处处不经意地显露着古朴,不事雕琢,自有味道,一代代传承着。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