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会。
一个家.长.特邀代表,去讲.台.上给大家分享教.子.经.验。班主任介绍说,她们家家庭气氛很好,养育出一个阳光帅气的男孩子!
她上台,说她们夫妻都很注重陪伴儿子,注重民.主.气氛。说父亲每天晚上陪儿子学习完了之后才休息,母亲每天早上起来做早餐。上.学.的时候,不管是父亲送还是母亲送,到了校.门.口分别的时候,都不会说什么“你要好好学习”“加油”之类,而是一个拥抱;同样的,每天晚.自.习回家,进门就是一个拥抱!
她说他们家很注重培养孩子的孝顺之心,家里比如削苹果,要先给爷爷奶奶,然后爸妈,然后才是他自己。
这应该是一个女.干.部吧。感觉她有这种气质,说话的神态、语气,打.扮.风格,都有点那种味道。
散会后,同.班.女.孩.们说,啧啧啧,她不知道他儿子有多作!叫他儿子把他写在.网.上.的伤.感.文学给她看看……
反正我也觉得,一个十七八岁的男孩子,那么高,那么大了,“拥抱”,这个事儿,不管是跟父亲还是母亲,总觉得难为情吧!国.外.有这个习惯,不奇怪,这是人家习以为常的内容!咋这里,好像还是不太普及。反正,如果是我当儿子,我宁愿换个方式表达吧。
就像她说的“孝顺”这个词儿,能不能换一下说法?什么叫“孝”?是无条件的服从长辈?不然,咋理解?关键是“孝“字后面还加了个“顺”!“顺”是最终目标,“孝”是为“顺”服务的吧!这意思,当然不言而喻!
然而,一百多年前,胡适先生给他儿子的信件中,有一句那么振聋发聩:“我要你做堂堂的人,而不是我孝顺的儿子!”
先教他做人,堂堂正正,有人格,有尊严,有担当!这,是不是更接近“育.人”的本质含义?如果不顾及人本身的发展,而只是一味强调“孝.顺”,这说明教育者本身的思想观念已经有问题了!
其实,一个大.写.的“人”字,才是教.育目标之所在!只要懂得了做.“人”,而不是做.牲.口,做.奴.隶,就会懂礼数;懂礼数难道还不懂尊敬师长?还用得着专门去做孝.顺的教.育?教.育如果只是驯.化.人,那跟驯.顺.奴.隶有什么差别?
她懂了自己在说什么吗?
当然,本着做“好.父.母”、培.养一个优秀.孩.子的目标,做一些有益的探讨与交流,还是可以理解的!但是,在台面上讲话,还是希望尽量贡献给下面的听众有内在、有品质的东西。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