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通过和北京老师的交流,您认为自己在开展教学设计中,最需要解决的教学问题都是什么?
回答:经过第一阶段的交流学习,我发现了隐藏在学生认知模式下的创造性,在给他们字词让学生创作诗歌的过程中,有一部分学生可以根据诗歌的韵脚、对仗、语意连贯等进行自主创作,这点值得肯定。接下来,我与学生一起观看了《BBC———中国最伟大的诗人杜甫》学习进一步加深了对杜甫的认识。目前进行到了第二阶段,需要急需解决的问题有:(1)明确比较阅读的目的是帮助学生再悟杜甫诗歌的“象与境”,规范学生的答题思路:在某首诗中,某小组选择意象的依据是什么?你所选择的意象能代表什么?通过意象,你想向大家展示一个什么样的杜甫?(2)针对学生分组朗诵杜甫诗歌的过程中,如何能让学生快速的掌握诗歌大意?
2.针对这些问题,您最初在教学设计中设想的解决方案是什么?为什么?
答:让小组同学自由来陈述观点,这样可以加深学生本杜甫诗歌的理解。
3.经过备课与说课,您对问题的解决方案是否进行了修改?
答:是。
(1)在比较阅读之前加入了一个新环节:根据时间(736年—768年)整理杜甫诗歌,并由各小组选择适当的诗歌数量根据诗歌写作时间与地点绘制杜甫的行程图并在班级里分享。
(2)根据学生的分享,对《旅夜书怀》等诗歌进行比较阅读,方式是:由各个小组同学阐述他们所选取的意象、意象特点,手法,情感。并公开讨论所选意象的不同和共性进行鉴别、赏析。
(3)每个小组将自己所呈现的进行梳理整合,并写200-300字的小感悟。
4.您在接下来的教学实践中会怎样实现所提出的问题解决方案?可能遇到什么困难?如何解决?
杜甫行程图分享时间两课时。遇到的问题:小组成员对诗歌熟悉度不够,过于依赖其它成员。将诗歌责任到人,每个人是不同时间不同地点作了不同诗歌的“杜甫”,让他分享杜甫诗。
通过迭代修改教学设计,您在教学观念、教学方法和策略等方面有什么收获或启发?
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需要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学情与学生接受情况不断进行修改与调整的。
教学观念和方法:变以往老师多说、学生多记的课堂结构模式为小组讨论和学生独立发言,老师归纳总结并就学习任务与目的进行分享交流的方式学习。
教学策略:学生在课堂的输出与下一堂课的输出分享相结合。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