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爱玲的写作生涯,可以说是分成两段的。前段是倾城之恋,金锁记这样的天才文字,是一颗划过天空的流星,后半段,陷入了生活的罗网而不自知,是怨女,这样的才华还有,灵气全无的作品。而这个分界点,可是说是从小艾这篇作品开始的。
小艾这篇作品张爱玲是不承认的,当华中师范大学的教授在86年将它从故纸堆中考证,出版的时候,当时还尚在,远在海外的张爱玲甚至专门写了文章批评了这件事。
很少有作家会对自己的文章抱有这样的态度。不过,如果你看看小艾这篇文章的本身,你就对张爱玲的态度不感到奇怪了。这篇小说和张爱玲以前的小说有很大的不同,张爱玲以前的小说,从来不关心时代什么的,人物,只活在自己的世界中。时代这种东西,只能去影响她的小说中的人物,她小说中的人物不会主动的去投入到时代的洪流中去的。但是小艾不是这个样子,它当中的人物,从自己的世界中走了出来,甚至还带着一丝革命的味道。虽然不是那么的彻底,但是还是走了出来,就像一只把头埋在沙子里的鸵鸟,抬起头来看了看蔚蓝的天空。
这和当时的环境有关系,中国刚刚解放,整个社会都在清算旧时的汉奸,那些平日里耀武扬威的人物,这时纷纷失了势,成为众人唾骂的对象。在旧上海文坛,社交圈呼风唤雨的张爱玲也不例外。根据台湾清华大学杨佳娴教授的研究,当时有人出了一本汉奸名册,张爱玲就是赫然列在上面的。
所以你就不难理解小艾这篇作品了,它是张爱玲为了自保写出来的东西。张爱玲一九五二年才离开上海,去了香港的。没去香港之前,张爱玲是住在上海的。那个时候的上海,已经被解放了。中国共产党一直很重视宣传,重视统一文艺工作战线,所以张爱玲这种名声在外的大作家,自然是要被格外重视的。张爱玲当时只有两条路,要么配合,要么被打翻在地。张爱玲选择了前者,写出了小艾。
知道了这些背景,再看小艾这篇作品,就很有意思了。前面的部分,小艾在席家当女仆那家,很见功力。而且有意思的,这段出彩的反而是五太太,而不是作为主角的小艾。张爱玲的爷爷,毕竟是两广两江的总督,张爱玲是名门望族的大家族出身的。这种大家族里生活的人,揣摩别人的心思是门必修课。中国的政治错综复杂,归根到底,就是因为玩政治的人是从这种大家族里出来的。张爱玲的小说里人物心理的分析相当厉害,很大一部分,也是因为这个原因。但是这种揣摩,不包括仆役,小小的仆役想什么,在这种大家族里是没人在乎的。所以,在小说的开头,作为主角的小艾反而没有作为配角的五太太写的出彩。
张爱玲这篇小说,很明显的是想写一个在旧社会受尽屈辱的女仆在新社会获得新生的故事。但是很明显,作为上海名媛的张爱玲,没有经历过这种生活,她是写不出来那种很深刻的感觉的。而且张爱玲本身也没打算好好写,整篇小说的后半段节奏非常快,很敷衍。
所以这篇小说,它保留着张爱玲细腻的笔触,出色的心理分析,这是她前半段生命。同样的,也陷入了生活的罗网,向生活低了头。这是她后半段生命。不过张爱玲也没打算和生活抗争。她喜欢胡兰成,不是不知道胡兰成是汉奸,她只是不关心。她不关心政治,作为两江两广总督的女儿,她们家本身,就是政治。
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旧的帝国被摧毁,张爱玲也渐渐失去了自己贵族的身份。这也许就是她后期作品缺乏灵气的原因,她的身份就是她才华的来源。
张爱玲是旧时代一曲璀璨的挽歌,同样的,也搁浅在时代的沙滩上。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