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蔡垒磊
.................................
01
都说中国人的婚姻,是两个家庭的结合。
从相亲开始,就大都是由父母把关,就算是自己找的,也有一件多数人都要做的事情——见父母。
说白了,还得父母点头。
为什么非得父母点头呢?因为结了婚以后免不了要相处,相处就要涉及到情绪和利益,所以在中国,找对象往往不是当事人自己找,而是一大家子一起找。
原本这也无可厚非,就算找个闺蜜兄弟参详一下也很正常。但有些人的问题在于,父母的意见大于了自己作为当事人的意见,这就不太对劲了。
为什么中国的婚姻会有这样的情况?在古代父母甚至占据了近乎100%的婚姻话语权。就是你跟谁结婚,你认不认可反而不重要,因为“婚姻大事哪轮得到你自己做主”。
这是由于婚姻在古代就是一纸劳动力购买合同。
给了彩礼,买了你家闺女,她就要守这个守那个,就得伺候这个伺候那个,就不能随便回来看你,死后也是我家的人而不再是你家的——这不就是人口买卖吗?
更别提生孩子了,那得给我家生“更强的劳动力”——男孩,才叫有价值,这个价值是什么?买人的利息啊。
如果你觉得现代的婚姻功利,那古代的简直没法看。
02
现代的婚姻,虽然在制度上已经往个人权利方向走了,但奈何我们的封建时代持续时间太久,人们的观念和习俗没有100%跟上,所以在很多人那里,变成了一种畸形的存在。
就是婚姻在法律上是两个人的事,比如财产,它就是两个人的事,但在实际操作中,由于父母依然会“象征性地买人”、补贴等等,导致财富的流动很复杂,像一锅粥,于是就有了各种关于婚前财产的鸡贼做法——我指的不是男女双方,男女双方把财产划分清楚是应该的,我指的是双方父母这样原本不应该有财产关系的人,开始不停地拿起法律武器,或捍卫自己的财产,或觊觎对方的财产。
在这一锅粥里,由于那些不用补贴却要补贴的行为,导致财产关系很乱,人情债很多,欠来欠去,最终导致的是从生活习惯,到子女教育的话语权等等,全部都杂糅在了一起,谁也没底气说出一句:这不关你的事。
这也直接导致了很多原本能理清权责和对错的事情,在中国人这里成了“家事”。
很多人说“家不是说理的地方”,就是因为从一开始的相处模式和交互模式上,就已经“不分彼此”,“不分权责”,搅和在一块儿了。
03
我观察了身边的很多人,发现一个有意思的现象:但凡说“家不是说理的地方”的,往往是在家庭中占了便宜的。
而对父母的粗暴干涉表示理解,遵循“一家人不要分得那么清楚”原则的,往往是在父母那里有一定的财产收益,又或者自己的孩子正让父母免费看管着——这些都是一个道理。
他们愿意让自己和配偶以外的人来进入和干涉,通常是以获得了其它利益为补偿的——想身体过得舒服点,精神就得妥协。
但为了物质而妥协会不舒服,会对自己有低评价,于是搞出一套心安理得的“一锅粥”理论来自洽,表明我是孝顺,是尊重,是自愿的,而不是拿自由意志去换物质和劳动了。
婚姻是两个人的事情,其实很多人都明白;两个人的关系最舒服最纯粹,很多人也明白,但他们就是没法把两个人的关系就单纯变成两个人的。
不是不想,只是从一开始就接受了各种免费的好处,导致没能力。
靠自己吧,要还的。
..................................
我是蔡垒磊,感谢你的阅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