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七年
第三课:胡慎之-打破轮回,从自己开始:与自己共情,成为自己的途径
人生(最初)7年是整体人生的基调,被温柔以待者也将温柔以待世界和他人。人生最初7年被温柔以待,尤其头三年,是人生最大的福祉,这个福祉来自我们的妈妈。
如果无法感受到温柔和爱,那么对于外界友善的给予也会觉得是虚假,无法相信别人会以笑脸对待自己,会潜意识觉得自己是不值得被温柔以待的,有人温柔以待不知所措,被冷漠以待又会非常愤怒。
恰当的分离:第一次:离开母体,空间上物理上生理上的独立(脐带有形、情感无形,情感需要通过接触、感受去链接,或者通过微笑、互赠礼物等方式展现)。第二次分离:1岁左右开始走路,我知道我和妈妈不是共生,我不是妈妈的一部分,第三次分离:3岁前的孩子基本不会用“我”来表达,但3岁后会开始用“我”表达,此刻表示二元关系真正开始建立。这个阶段会对妈妈产生很矛盾的感觉:一方面依赖,一方面又抗拒。这个阶段是比较合适的分床阶段,这个过程中他已经学到了独处的能力。
有些妈妈会将孩子“去人化”,将孩子作为一种工具来满足某些功能,比如与丈夫亲密关系不好,会在孩子身上获得关系的弥补。
当孩子哭泣,妈妈无法面对产生很焦虑的情绪,孩子发现后停止哭泣进入照顾妈妈的阶段,这样的孩子会失去很多情绪体验,也会失去跟妈妈分离的好机会。
妈妈给予孩子的是发现美好的技能,爸爸给予孩子的是探索世界的技能。
(暗恋的感觉其实是一种自恋)(与他人恋爱是只是与自己的恋爱游戏,看不到真实的对方)-没有完整分离功课。
依恋模式(由妈妈直接造就):一、安全性依恋:见到妈妈时会很开心的扑进怀里;二、回避式依恋:见到妈妈只是笑一下便恢复表情,源自无法承受分离出现的情况;三:矛盾性依恋:妈妈在时孩子会打闹妈妈,妈妈不在时会拼命找妈妈。我们需要做到恰当的分离,让孩子充分表达自己的情绪和感受,我们很好的去接纳和安抚他的感受,那么这种分离时恰当的(恰到好处的挫折)。
害怕分离会造成两种结果:一、不去建立关系,无须面对分离;二、主动分离,不去面对分离。
二元阶段:我和你是两个人,我不是你,你不是我,我们是独立的两个人。如果爸爸参与进来时,看见孩子跟妈妈过于紧密,那么爸爸要帮忙将宝宝和妈妈分开(通常在孩子3岁左右)。
中国男性普遍存在的问题是缺失做父亲的责任感,不懂得如何做父亲,不懂得如何跟孩子更好的交流与互动,并且内心希望,孩子没有他也可以成长的很好。无意中会把孩子都扔给妈妈,造成第三次分离无法达成。
有些妈妈自身的分离功课没有完成,可能因为幼年经历被抛弃或者被父母一直管束,自身不具备分离的能力。
有些男性选择晚上跟朋友一起在外面玩也不愿意跟妻子孩子在一起,可能源自幼年被父母管束过多,对家存在不好的感受,要逃离。
性别认同阶段:需在三元关系中完成。
3-5岁建立“我是谁”,包括是我男孩或者我是女孩。而无所不能在这个阶段还在延续,所以会容易吹牛、夸口。
俄狄浦斯期:对异性父母的好感,会想去取代异性父母的位置,如果异性父母强大,那么孩子会去曲从,并由此遵守一些规则。
分离:一、我的概念;二:性别的概念;三、完全不借助别人,在跟异性父母相处的过程中,建立三元关系,这之中会有一些竞争,爸爸的进入会给孩子完成一种有序的竞争的能力,是自然界动物须具备的一种能力(我知道我很欣赏你,但在欣赏中我也要去学习和超越你)。
社会化的自我,如果内在自我与这个自我差距较大,会形成自卑,如果能较好的了解自己是什么样子的,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两者相接近,就会相对自信一些。
按照性别认同的方式去走自己的路,会比较顺畅。
幼儿园三年学习到更多是生活上的技能,三元关系的尝试与检验。
5-7岁社会化过程,小伙伴的关系超出与妈妈关系的吸引,对外界活动的参与兴趣高于在家内部的兴趣。
7、8岁嫌死狗:要证明自己的能力,去不断尝试各种事情。用自己的能力去知道自己是谁。出现真正的“竞争”意识。
0-7:孩子在被妈妈、被爸爸妈妈如何对待的下面,慢慢的完成一个成长:从懵懂(无我)到有一个核心的自我,到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爸爸妈妈关系更紧密、我是一个孩子将来是要离开的,爸爸妈妈也是允许我离开的,开始三元关系)。在这个过程中被温柔对待,被妈妈共情,学会共情能力。在人与人关系的处理下,我慢慢的知道不可能去掌控所有的东西,慢慢的打破无所不能的感觉,变成一个稍微有一些自恋,但是慢慢地认识中间成为一个更加客观的人,通过一些现实检验。在成长的过程中有一些挫折,如果这些挫折是恰到好处的,促进他们成长,如果有一些挫折变成了一种创伤性的体验,那么当遇到类似的事情时,我们就会用幼年时(在创伤所产生的那一刻的体验或者那一刻的方式)来应对现在发生的事情。
0-7:做很多功课,发展很多能力:1、跟妈妈的互动能力;2、跟坏妈妈、好妈妈互动的能力:对于亲近的人,也可以允许对方有一些伤害我们的事情存在,而不会因为这些而跟他们切断关系;3、探索世界、专注于自己喜欢的事情的能力。--建立我们的人的完整的存在状态:人格、情绪控制、亲密关系、应对这个世界的感受,所有这一切包涵我们整个性格体系中,并且这个性格会随着年龄的成长在微调的状态下变得越来越立体和完整(如果一开始是不稳定的,那么在成长过程中可以就会变的凌乱)。
有时责怪自己不够好是基于我们没有很好的理解自己,理解自己到最终,我们更多的是接受自己,因为历史不能重来,但未来我们有选择的机会,同时了解到,当我们成年时,没有人很好的对待自己也没有关系,最起码我们自己可以很好地对待自己。最主要是我们为人父母是,我们知道自己的孩子生长发育是什么样子,我们自己所遭受过的一些不好的对待,有可能在抚养我们自己孩子的过程中得到一些修复(修正)。真正的去爱孩子,让他们更好的成长为自己。
回顾,是为来更好的未来。
cherry(2017-3)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