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健康讲记》第六章要点:
1.在婴儿和孩童时期,精神相对柔软、活泼、开放、疏通,长大的过程中变得紧缩、闭塞、僵硬、怀疑,于是我们的精神病了,老了、疏离了僵硬了。
一个人的问题,其实也是每个人的问题。每个人一辈子会遇到的、要思考的、要处理的问题都差不多,只是时间点和节奏、强度不同。你10岁思考的问题,我可能到60岁才思考。
2.饮食上调整,加上注重运动,多和大自然接触,那孩子的哮喘是不是就会好起来?
把能量提升,让渠道畅通,孩子康复的可能性就会大大增加。
以前政治课里常讲要抓主要矛盾,人从小到大,永远都会有各种毛病出现,很少有体质好到从不生病的孩子,尤其是现代的孩子。那么,我们要做的是什么呢,如果问题不是那么严重,它就属于前进当中自然出现的问题,就像行走途中的大小石块,不用去管它,只要经过、跨过,然后往前走。
如果很严重,自己跨不过去了,那该看医生就去看,该调理就去调理,你们现在都被很小的石头给“主动”绊住了。
最重要的是什么呢?就是要把他的日常生活形态给调整好。
要观察这个孩子,观察你每次给他用了什么方式调整之后他产生什么样的变化,这是一种活的调整。
观察的内容无外乎饮食、睡眠、大小便、出汗情况、情绪、运动情况。
所以,重点不是去治病,而是让生命的基本面维持在一个比较好的状态。
谁也逃不了生病,它是成长的一个必经阶段,不要因为过度关注生病、治病而打断了小树苗生长的基本节奏。
现代独生子女的父母普遍有养育焦虑问题,光这个焦虑就已经可以造成信息、能量层面的“生长障碍”了,各位一定要留意。
3.死亡本身带来的恐惧,会引发无始以来的集体无意识中的恐惧,这些力量会进入我们的身心,那个力量是很大的,对于体弱或精神不稳定的的人,是有压力和影响的。
4.并不是学的越多就安心了。如果没有真实的体验和感受,我自己来探索发展新质而去拿现成的知识武装自己就会变成知障。
嘴上了了,心里慌慌,这是脑袋知道和全身心知道的区别。要信任去学习,去观察这个过程和华德福的教育理念一样,当孩子在那里闷头玩泥巴的时候,大人不要去打扰孩子。同理当我们自己心里的小孩在寻找方向的时候,那个别人的看法标准的答案不要老是跳出来打断我们。
5.身体有淤积的热量需要排出来,比如增加运动,减少肉类食物作为家长要学习的是在他不良体质积攒到生病之前,能观察到一些迹象,了解孩子的体质和潜在的危险开始着手调理他的食谱运动动静节奏如果他已经精力不足了那么作业能不能完成就不要太重视了。
感悟:
记得母亲常说,小病要养,大病要夯,不太理解怎么养?
现在理解可能就是方方面面的饮食、睡眠、大小便、精神养育吧,养孩子不只是读书,而我们现在教育缺失了很大的一部分,所以才会出现那么多身体健康、精神健康问题,心身健康比学业重要。
2.为什么学习好的孩子容易出问题,就是因为学习这一好遮了百丑,一旦学习出现问题,孩子身心垮得会特别快。
行动:好好养孩子,好好吃饭,睡觉,运动玩耍,用心陪伴。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