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徽
(余华)
国有国徽,校有校徽,厂有厂徽,奇怪吗?我家竟有家徽。我们家的家徽是一条鱼,一条画在门板上的鱼。那条鱼画得很笨拙,线条零乱而粗糙,只能让人意会到是条鱼而已。
祖父在世时,膝下有父亲他们弟兄四个,个个都是身高马大的男子汉。民国初年,战乱频繁,家庭仗着几个男人下死力气勉强维持着温饱。
一天夜半,父亲起来小解,发现一条人影窜进了厨房,他便喊叫起来,同时马上守住厨房门口。不一会儿,父亲弟兄几个都起来了,他们点着灯,拿来大木棒子和斧头,仔细地搜索着厨房的每一个角落。厨房的旮旮旯旯都搜遍了,却没发现人。父亲弟兄几个说父亲定是半夜眼花,父亲赌咒发誓说肯定有人,还在争辩时祖父来了,祖父让儿子们都去睡觉。等他们兄弟走了后,祖父走到水缸边,敲敲盖子,说:“你不用躲了,出来吧。”只见这时水缸里水淋淋地站起一个人来,这人一手擎着水缸木盖,浑身颤抖,面无人色,另一只手里,还攥着一布袋大米哩。
祖父望着窃贼,叹口气说:“算了,你走吧,要是让我的儿子们看见了,你今天非得残废不可。”
贼从水缸里爬出来,祖父又把那水淋淋得米袋子交给他说:“带上吧,它可帮你家度几天日子。”贼要说什么,却眼眶红了,低着头,提着米袋子往外走,走到门口,“慢着,”祖父又叫住他,塞给他一串铜钱:“你拿这些钱去做个小生意,再也不要干这伤天害理得勾当了。”
贼“扑通”一声跪在地上,给祖父磕了几个响头,便走了。
不知过了多久,一天清晨,祖父一开门,便在门环上发现了一条两斤多的鲜鱼。祖父先是感到奇怪,但马上他醒悟到是那贼送来的,那人大约是做了贩鱼的生意。
自此以后,我家门环经常出现鲜鱼,家里便经常可以改善生活。大约吃了几十条鱼后,祖父感到不安,说人家是小本经营,别吃垮了人家。于是连着几天半夜候着,一直熬了三个夜,终于让祖父遇见了那送鱼人。谁知不是那个贼,却是一个年轻渔人。这渔人是那贼的儿子,贼在临终前嘱咐他要坚持送鱼到我家来。祖父和父亲他们听着连连点头。为了不违亡人遗愿,祖父拿过一把刀子,让年轻人在我家门上刻一条鱼,并说从此不许他再送鱼,就用刻下的鱼替代好了。
于是,我们家按照祖父的意思,每次做屋或换门时,都保留这鱼的图案。它,自然而然地成了家徽。
一,祖父形象赏析
机敏——迅速发现窃贼
沉着——不动声色劝退儿子
威严——警告窃贼
宽容——放了窃贼
热情——加送一袋米
周全——建议他做生意并给了本钱
体贴——考虑到小本生意,不愿再让人家破费
通透——如果继续吃下去,可能会让别人苦不堪言,心生抱怨,甚至“大恩变大仇”。
智慧——在门板刻鱼,既满足了别人报恩的需要,又能昭示家风,永久光照儿孙。
(欢迎补充)
二,写作风格赏析
1.叙述简洁明快,然而字里行间暗流澎湃,冷峻中饱含对人生的豁达和悲悯。
2.以孙辈为叙述主体,可见祖父的家徽精神已经润泽后世;送鱼的也是对方后辈,可见另一个家庭“报恩”的家风也得以流传。
3.“……贼在临终前嘱咐他要坚持送鱼到我家来……”——“坚持”说明之前送鱼的是贼,但作者安排他去世,回避了直接面对的尴尬,也就避免了情节支线过多干扰。
4.“……家庭仗着几个男人下死力气勉强维持着温饱。”——“仗着几个男人”很有气势,又得“下死力气”,让人心里一紧;“勉强”更道艰难;“维持温饱”低到了最后的尘土里。短短一行字,高开低走,特别富有节奏感和艺术张力。
(欢迎补充)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