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神奇翻转,把日常生活变成创作素材:跟余华学写短篇小说1

神奇翻转,把日常生活变成创作素材:跟余华学写短篇小说1

作者: 立身文化 | 来源:发表于2018-10-26 14:37 被阅读642次

郝庆军创意写作

                                     余华想改变自己:不再整天与口腔打交道

余华在浙江海盐县一家乡镇卫生院当牙医的时候,便开始了他的文学梦。应该说,余华并没有深厚的文学基础。他没有多少曲折的生活阅历,也没念过大学,他唯一的文学资本是青少年时期,对文学经典的深入阅读,加之又赶上了上世纪那个文学大爆炸的好时代。

还有一点,余华之所以写出来,还可能归功于他那种通过文学写作一定要逃离成天面对无数口腔的无聊牙医工作的坚强意志。

                                                                         余华

向余华学习写小说,有好多方面。今天主要学习他如何选材,学习他怎样随意撷取平常的生活片段,神奇翻转的方法和本领。

是的,所谓“翻转”,就是在小说自然而然的叙述中,出其不意地进入另一条叙述轨迹,使小说翻入另一个境界。

余华的小说,尤其是短篇小说基本都是写日常生活,但是读后却发现,每一篇都不是普普通通、平淡无奇的故事,都写出了相当高的艺术水准。许多人都纳闷:他如何做到化腐朽为神奇,把日常生活变成写作素材的?

郝老师细读了余华的作品之后,发现余华的翻转能力超一流。平平常常的生活内容,到了余华笔下一下子变了味道,要么变成了一则生活寓言,要么成为喻世明言,或者干脆变成一出荒诞剧,或者完全是一部哲理剧。

对于写作者而言,这是一种重要能力,也是一种创意方式。下面就通过三个短篇对余华的这种神奇翻转能力进行一一分析。

一、《为什么没有音乐》:红杏出墙故事的新走向。

生活中红杏出墙或第三者插足的故事实在太平常了,古今中外的文学作品中反映这类事件的名著名篇比比皆是。从《红与黑》到《安娜卡列尼娜》,从《金瓶梅》到《花月痕》,从《人生》到《菊豆》,这样的题材可以说写俗、写滥了。

                                             《安娜卡列尼娜》剧照

余华的短篇小说《为什么没有音乐》写于1996年,涉及到一个红杏出墙的故事。但是,余华却以人物为中心,重点写了一个做事刻板、行为讲究规范、名叫“马儿”的男子。别人都是狼吞虎咽地吃饭,而他从来都是正襟危坐,头部与桌面永远在一条平行线上,一板一眼地“进餐”:

这就是马儿。我们总是匆匆忙忙地走在路上,仿佛总是要去赶火车,可是对马儿来说,走在路上的时候,从来就不是赶路,他从来就是散步,双手插在裤袋里,凝视前方,从容不迫地走着。这就是他,做什么事都不慌不忙,同时也是一丝不苟,就是说话也字字清晰,语速均匀,而且十分讲究修辞。

在马儿二十六岁的时候,与一个叫吕媛的姑娘结了婚。婚后,马儿的生活完全被吕媛主宰了,改造了,他的一本正经和刻板行为得到了缓解。有一天,吕媛出差,马儿到朋友郭滨家借录像带消遣。除了一盘言情片、一盘暴力片之外,郭滨最后让马儿自行挑选了一盘色情片。马儿看色情片的时候,突然发现,画面中床上活动着的那一对男女都是他认识的人:一个是自己的老婆吕媛,一个是自己朋友郭滨。

小说写到这里,便开始了余华式的华丽翻转。

在一般情况下,当“事主”发现自己的老婆和自己的朋友上床之后,一定会发生戏剧冲突或暴力事件,好看的场景,或紧张的剧情就此展开。

但是余华没有这样处理。如果照此处理,小说一定会落入俗套。如果照此处理,那就不是余华。且看余华如何往下写:

                                                色情片《肉蒲团》剧照

一是马儿从录像带中看到自己女人和自己朋友在床上做爱,他的反应很奇怪:

马儿意识到他们的工作已经结束,可是……马儿在心里想:“为什么没有音乐?”

他觉得很奇怪,心想:“难道色情片都没有音乐?”

二是马儿看到录像片中女人与男人正在谈论的对象竟然事自己。女人对男人说,马儿同他做爱的时候“一动不动”,片子中的男人便大笑不止。

第二天,吕媛出差回来,马儿并不提及录像片里他看到吕媛与郭滨私通的事,而是反复追问吕媛“你为什么说我一动不动”。小说这样描述:

吕媛开始意识到出了什么事,她不再喊叫,而是眼睛发直地看着马儿。他看到马儿又抽出了一张餐巾纸,很斯文地擦起了额上的汗,马儿说:“其实我还是动了……”

马儿停顿了一下后又说:“到了关键的时候,我还是动的。”

说完后,马儿低下了头,去进行他最后两口面条的进餐。吕媛悄无声息地走进了卧室,她在卧室的床上坐了一段时间后,又悄无声息地下了楼,自己将皮箱提了上来。

至此,小说便显露出它从一般的偷情故事转换为一个人心被规范和程序扭曲的故事。

马儿的行为用现在的网络流行用语解释:他始终“get”不到你的点。马儿原本应该为自己的老婆出轨愤怒,但他却斤斤计较于色情片“为什么没有音乐”,“你为什么说我一动没动”这样奇怪的问题。

这篇小说揭示了现代人受到各种行为规范的约束,受到思想控制,变得机械、呆板、无趣,被压抑成了单向度的人、思维混乱的人、失去生活常识的人、毫无人间烟火气的人。这个故事的主题立刻变得深刻惊警。

这就是余华小说的魅力:他总是出人意表地把寻常故事翻转出一个宏阔渊深的主题。

二、《空中爆炸》:为欲望找一条通道。

中国男人怕老婆的比较多,被老婆严格管束的家庭恐怕更多。中国妇联曾做抽样调查,中国家庭女性掌握财权的占75%以上。但是女人管男人太严,也会反弹。余华短篇小说《空中爆炸》似乎讲的就是这方面的故事。但是诡异如余华,他不会轻易落入俗套。

          中国的“妻管“”家庭很多,这是网络调查

在“我”的众多哥们当中,唐早晨是个性格特立独行的人。他除了不结婚之外,还有一个最大的特点就是花心。怕“我”受到他的传染,早在一年前,“我”老婆就借机把唐早晨赶出门外,杜绝“我”与他来往。但是一年后,唐早晨上门来求援:他先是搞了一个彪形大汉的老婆,大汉知晓之后堵在他家门口,扬言要收拾他,打他个头破血流,因此前来搬救兵,让“我”陪他回家。

几经求告,“我”老婆终于答应“我”可以陪唐早晨回家。于是我和唐早晨一起,去约了好朋友李树海、方宏、陈立达一起护送唐早晨回家,免遭那个彪形大汉的伤害。故事就这样按部就班地进行,接下来无非是一场搏斗或和解。或者,出现一些戏剧性场面,那男人原来是“我”的发小之类;还有个套路就是赔钱了事。

余华毕竟不凡,不会为故事如何发展伤脑筋,他别有怀抱——故事向着更加幽深的人性深处疾驰。

他们一行人在小商店喝冰镇饮料,大家商议如何替唐早晨解围。此时唐早晨一言不发,正在与不远处一个漂亮姑娘暗送秋波。不一会儿,那姑娘喝完可乐转身走了,而唐早晨却跟在她的身后一言不发地走了。此时小说写道:

我们是瞠目结舌,我们知道他要去追求新的幸福了。可是现在是什么时候?一个满腔怒火的男人正守在他家楼下,这个男人正咬牙切齿地要置他于死地。他把我们从家里叫出来,让我们走得汗流浃背,让我们保护他回家,他自己却忘记了这一切,把我们扔在一家商店的门前,不辞而别了。

于是我们破口大骂,我们骂他不可救药,我们骂他是一个混蛋王八蛋,我们骂他不得好死,我们骂他总有一天会染上梅毒,会被梅毒烂掉。同时我们发誓以后再不管他的闲事了,他就是被人打断了腿,被人揍瞎了眼睛,被人阉割了,我们也都视而不见。

小说至此,结束也是可以的:一个不可救药的男人,一个重色轻友的混蛋,你无法跟他沟通。这是一个讲欲望的故事——讲人在自己的欲望面前无能为力的主题。

但是,余华的小说翻转能力实在太强,他没有就此止步。他把人性欲望探究的手伸到了这群男人的心里。

当那四个前来救援男人失去救援对象的时候,他们突然发现自己无所适从。“我”提议回家,其他三人不说话,“我”说,我们干嘛回家,对面街上有一个小酒店,我们四人便走了进去——

这一天晚上,我们终于又在一起喝上酒了,我们没完没了地说话,我们忘记了时间的流逝,我们谁都不想回家。我们一遍又一遍地回忆着过去,回忆着那些没有女人来打扰的日子。那时候是多么美好,……我们还把所有的钱都凑起来,全部买了啤酒,我们将一个喝空了的酒瓶扔向天空,然后又将另一个空酒瓶扔上去,让两个酒瓶在空中相撞,在空中破碎,让碎玻璃像冰雹一样掉下来。我们把这种游戏叫做空中爆炸。

这四个人本来批判和痛诋唐早晨的见色忘友,本来讨厌和鄙视唐早晨控制不住自己欲望,但是转眼间,他们却步入唐早晨的后尘,管束不住自己摆脱束缚的欲望,他们喝酒了,发泄了,欲望终于找到了一条通道。

小说表明,他们与唐早晨没有什么不同,他们虽然鄙视唐早晨,但眨眼间便成了他们鄙视的那个人。

这就是余华小说的魅力:像一个画家,反复皴擦渲染,一层层递进,揭开盖子,把深埋在生活潜流下的人性的逼仄和暗潮明明白白地展示给读者。

三、《阑尾》:温情里面包裹着残酷。

在散文《最初的岁月》中,余华回忆了他的父亲如何从杭州城调到海盐县当一名外科医生,述说了医生工作带给他父亲的自豪和辛苦。在余华的回忆中,他对父亲充满了尊敬和崇拜,尤其是对父亲职业操守和职业精神的礼赞。

这就让我门更加理解在余华在写短篇小说《阑尾》的时候,他为什么用儿童视角叙述父亲,对那个外科医生父亲有如此浓厚的崇敬之情。

                                                      外科医生的工作

小说全都是用欢快的笔调和快乐的声音来叙述,写父亲爱自己的两个儿子,爱自己的妻子,快乐地生活:

在我八岁的时候,有一天,精力充沛的外科医生在连年累月的繁忙里,偶尔得到了一个休息之日,就在家里舒舒服服地睡了一个上午,下午他带着两个儿子走了五里路,去海边玩了近三个小时,回来时他肩膀上骑着一个,怀里还抱着一个,又走了五里路。吃过晚饭以后天就黑了,他就和自己的妻子,还有两个孩子,坐在屋门前的一棵梧桐树下,那时候月光照射过来,把树叶斑斑驳驳地投在我们身上,还有凉风,凉风在习习吹来。

                                         余华的故乡:浙江海盐县

余华在描写叙事者的父亲时,夸赞他体格健壮,声音洪亮,在手术台上工作十几个小时后,回到家时,脚步咚咚,响亮而有力。此时余华使用了一个非常“余华式”的描写,可谓神来之笔:

走到家门口,他往往要先站到墙角撒一泡尿,那尿冲在墙上唰唰直响,声音就和暴雨冲在墙上一样。

这是怎样的一个父亲啊,强悍而粗鲁,精力充沛而不拘小节。冲着墙角撒尿的父亲,本身就可爱可亲,孔武有力,暴雨一样刷刷直响的尿声,夸张但却符合儿童的视知觉特点,叙述声音充满对父亲的崇拜和敬畏。这个细节足可见余华超人的艺术感觉和造型能力。

这原本是一篇温情脉脉的家庭小说,写父子情深,家庭幸福。如上述讲的那样,这篇小说充满生活细节,如“对着墙撒尿”与“带两儿子看海”,生动异常,素材可能源自于余华童年的真实生活。

但是,从父亲给哥俩讲英国医生自己给自己割阑尾的故事开始,整篇小说开始急转直下,直到父亲真的得了阑尾炎,要哥俩去医院叫大夫,而哥俩却擅自主张,从医院偷来手术包,要他们的父亲像那个伟大的英国医生那样,自己给自己割阑尾,结果耽误了治疗,父亲的阑尾穿孔了,得了腹膜炎,在医院床上躺了一个月,又在家里休息了一个月才勉强上班,但是身体垮了,再也不能上手术台,走路没有了咚咚的声音,可能也不会对着墙暴雨一般地撒尿。冬天里差不多每天都感冒,手里总拿一个酒精棉球,边擦手边慢吞吞回家。

在小说的结尾,父亲对母亲的抱怨说:

“说起来你给我生了两个儿子,其实你是生了两条阑尾,平日里一点用都没有,到了紧要关头害得我差点丢了命。”

这篇小说寓意深刻,被选入各种选本;一度曾成为某地高三小说阅读试卷的阅读材料,训练学生的阅读和理解。

其实,从创意写作学的角度,这篇小说也是一个良好的示范文本。这个短篇不到四千字,文笔优雅,充满幽默,但读完你却觉得不是这么回事,你分明感到文本背后有一种怪怪的东西。

像余华这样的小说大家,不会无聊到通过小说劝喻嘲讽,讲一点家常的道理。他的小说层层翻转,很明显要揭示人类常见的病症。

一是用大道理欺世,但这个道理却不能自证,叶公好龙。父亲是一个权威形象,他的话对“我们”有着神谕般的效力,他讲的外科医生能够自己割除自己的阑尾的故事,更加增强了他的形象的高度,更加令人崇拜。但是事实证明,父亲的话是假的,他无法自己给自己割除阑尾,他的话不仅经不起实践检验,反而害了自己。

二是“事实”虽然很一般和普通,“看法”有时候光彩照人,令人耳目一新,启人心智,但是这篇小说告诉我们,再普通的“事实”比任何漂亮的“看法”长久。余华经常引证辛格和古希腊谚语来告诫人们,不要太相信你认为对的看法。余华在一篇文章中说:

我曾经被这样的两句话吸引,第一句话来自美国作家艾萨克·辛格的哥哥,这位很早就开始写作,后来又被人们完全遗忘的作家这样教导他的弟弟:“看法总是要陈旧过时,而事实永远不会陈旧过时。”第二句话出自一位古希腊人之口:“命运的看法比我们更准确。”(《我能否相信自己》)

                                                           艾萨克·辛格

三是当权威和强势的人向弱小和弱势的一方极力灌输或以爱的名义传达那些虚假的看法的时候,在特定条件下,弱小或弱势的一方有可能无意间颠覆了权威,甚至置前者于死地两个儿子差一点害了父亲,原因在于父亲以真理的名义或以权威的姿态向儿子传达了自以为是的看法,致使自己差点死在俩儿子的手里。

四是亲情和温情的关系包裹着一种残酷。我是你的父亲,你就应该对我崇拜、忠诚、盲从,不能怀疑,不能质询,不能违逆。好吧,我对父亲崇拜、忠诚、盲从,但事情往往向坏的方向发展,我的崇拜、忠诚和盲从差一点害死了父亲,至少让能够冲着墙暴雨般刷刷撒尿的父亲变得天天手里拿着酒精棉球擦拭手指——他废了。盲从致残了父亲,儿子成了一条有害的阑尾。

不再分析下去了。

这就是余华小说的魅力:一篇简单的家庭故事,是如此繁复多义,如此曲折高深。我们学习的就是这种几层翻转或多层翻转的手段和功力。

另外,建议有条件的朋友细读几遍这三篇小说,仔细咂摸,悉心体会,主要放在小说如何把日常生活变成素材,又是如何神奇翻转,把素材融化入小说当中的。

本课程为中国艺术研究院著名学者作家郝庆军倾力打造的创意写作黄金课程!

作者简介:

郝庆军,1968年生于山东,毕业于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文学博士,学者,现居北京。曾任《传记文学》主编、文化艺术出版社总编辑、《炎黄春秋》总编辑兼法定代表人,现在中国艺术研究院专门从事研究与创作,兼任研究生院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导师,教授创意写作学。出版学术专著《诗学与政治:鲁迅晚期杂文研究》《民国初年的文学思潮与文学运动》等。2008年开始发表文学作品,迄今发表长篇小说《艺术家》《朱尔迅》和中短篇小说若干篇,出版小说集《我从海德堡来》等。

欢迎关注

微信公众号:立身文化

微博账号:立身文化

今日头条:郝庆军创意写作

投稿请发送致邮箱:haoqj2003@sina.com

这里有您想要的小说写作干货 关注“郝庆军创意写作”获得更多写作讯息,可直接与老师互动交流!

相关文章

  • 神奇翻转,把日常生活变成创作素材:跟余华学写短篇小说1

    郝庆军创意写作 余华想改变自己:不再整天与口腔打交道 余华在浙江海盐县一家乡镇...

  • 读余华

    《在细雨中呼喊》是余华写的一部长篇小说,余华写了许多短篇小说,《十八岁出门远行》,《鲜血梅花》是余华的经典短篇,前...

  • 作家余华说: (写作的捷径)只有一个字,就是写,写个二三十年,写作就变成了你的生活。人都想走捷径,就跟学英文一样,...

  • 【众星捧月】余华说:写作的捷径只有一个字——写!

    著名作家余华说:“写作的捷径只有一个字,就是写!写个二三十年,写作就变成了你的生活。 人都想走捷径,就跟学英文一样...

  • 《古典爱情》的语言魅力

    《古典爱情》是作家余华于1988年写的一篇短篇小说,被认为是揭开温情背后的血淋淋的恶魔性现实。而作家余华,是先锋派...

  • 《许三观卖血记》:去卖血,是这个男人最后的尊严

    上一次看余华的作品,是他的短篇小说《我胆小如鼠》,当时最大的感受是,看不懂。 看完后觉得可能自己不是很喜欢余华的写...

  • 跟余秋雨学写游记

    《名人教你写游记》学习笔记之十五:溯古论今,饱蘸文化意蕴 余秋雨,1946年生于浙江省余姚(今属浙江省慈溪市),中...

  • PR视频效果

    水平、垂直翻转 选中素材,直接双击视频效果——变换——垂直翻转/水平翻转,即可完成素材的水平、垂直翻转(可以利用蒙...

  • 别娇惯自己

    早上看到余华的创作谈。他说,(写作的捷径)只有一个字,就是写,写个二三十年,写作就变成了你的生活。写字对我的生活影...

  • 200.《我们生活在巨大的差距里》-余华作品

    没错,我又入了余华的一本书,看来我是入了他的坑。 1.余华回答:为什么早期的短篇小说充满了血腥和暴力,后来这个趋势...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神奇翻转,把日常生活变成创作素材:跟余华学写短篇小说1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mvnkt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