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量的价格越来越高,是创业者不得不面对的共识。
百度在涨价,今日头条在涨价,微信软文也在涨价。如果企业没有自己的流量平台,会发现一点都不比当年买传统广告便宜。
流量增速放缓是导致流量贵的一个直接原因。增速放缓后的流量成为稀缺资源,而稀缺资源面临的是商业化。
每一个优质的流量平台,都会在商业放量之后迅速变得平庸或成本高企。
早期神州专车和某新闻App合作的时候,因为该App还没有很多的广告投放,所以刚开始投放的广告效果很好,流量质量高,转化率也高,获客成本能控制在30元以内。三个月之后,投放广告的企业越来越多,用户也对各种广告产生免疫和厌烦情绪,导致流量质量明显下降,流量性价比远远不如投放之初,获客成本上升到50元左右,已经和其他平台没有太大多区别。
只要是互联网的超级流量入口,价格都在水涨船高。不论是展示广告、点击付费广告还是分成付费广告全是如此,仅在2017年行业价格就上涨了20%~30%甚至更多。
自媒体的道理也是同样。一篇大V(获得个人认证、拥有众多“粉丝”的微博用户)写的软文,普遍5万~10万元起价(咪蒙等超V账号,合作价格已超70万元)但更多时候,可能一篇10万+的文章,带来的最终成单不会超过100单。
没有标准,只有涨涨涨的自媒体,让很多企业越来越看不懂、玩不起!
导致畸形市场发展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巨头垄断。
随着移动互联网流量分割的结束,被巨头控制的流量占据绝大
比例的市场份额。不论是BAT还是TMD,流量巨头们垄断着市场,所有的玩家只能在他们制定的规则下支付巨额的流量费用,挣扎求生。
头是死守流量生存底线的创业者们,另一头是坐拥流量的互联网巨头们,流量成了力量悬殊的双方博弈的重点。
百度广告的营收屡创新高,2015年仅广告营收一项就达到640亿元,接近2012年广告营收的三倍。百度广告主的平均消费额,2015年相比2012年也上涨了近两倍。
2016微博全年财报显示,2016年,微博全年净营收6.558亿美元,较2015年增长37%。广告和营销营收较2015年增长42%,达到5.71亿美元,日活跃用户1.32亿。
阿里在2016年第四季度新增了4300万移动月活跃用户数,共有4.93亿月活跃用户数。
在电商大淘宝体系里,接近80%的交易额属于天猫的20万头部商家,淘宝900万中小商家瓜分剩下20%的交易额,所有的流量和交易都会集中到头部。如果是大品牌,可以去天猫、京东卡位,但是小商户真的就没办法获利了。
看起来是免费流量的微商平台也在涨价。基于微信系统做分销平台和微小店的有赞商城,在2016年6月开始向每个店铺收取服务费。
从数据上可以很明显地看到,流量巨头们强有力地控制了互联网流量的半壁江山,月活跃用户和日活跃用户增长势头依然强劲。除了线上流量巨头之外,传统媒体、视频网站的刊例价(媒体官方对外报出的价格)、分众传媒,甚至短信,各个渠道的流量价格都在上涨。流量的价格就像出租车计价器一样,几乎每隔一段时间向上蹦一个数字。
这就让中小型及初创企业的处境更加艰难。别说“月活”“日活”了,怎么活下去才是关键。
对于创业者来说,流量从必需品变成了奢侈
企业的获客成本从几元飙升至几千元,甚至上万元。有些创业者在流量购买上的花费,一个月就要五六百万元。也就是说,如果家公司只拿了几百万元的天使轮投资,融到的钱其实都不够企业投广告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