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在分叉口做正确的选择,2020年我的投资与成长

在分叉口做正确的选择,2020年我的投资与成长

作者: 东邪惜独 | 来源:发表于2020-12-31 19:04 被阅读0次

    2020年,对我而言,是投资年,更是思考年。

    在投资方面,虽然我在A股、美股、房地产和数字货币方便有超过10年的投资经验,但并未形成系统性的投资思路,自己对于每个产品的认识并非十分深入,深入到自己能够非常全面的认识到投资品的优劣势与未来发展趋势;其次,投资对我而言仍然有一点儿赌博行为,也就是说,以我非常小心谨慎的个人性格,我并不敢把所有的资金全部投入到投资品中,其本质是因为自己没有建立投资安全边际的意识。

    2020年,自己阅读了许多投资方面的书籍。

    我对基本面和技术面进行了全面的研究,同时阅读国内外大家的名著。感触非常大的,第一本名著是格雷厄姆的《聪明的投资者》,第二本著作是唐朝的《价值投资实战手册》。这两本书给我带来的思想冲击是全方位的,极大的提升自我的认知。

    下面说说其中我认为非常重要的几点:

    第一:对于技术分析的沉迷是成为成功投资者的极大障碍。

    技术形态并非一无是处,不过那些是对过去的总结,尤其是对过去市场中投资者情绪的汇总。许多投资者期望通过技术分析来预测未来,这是一种妄念,虽然可能有超过80%的成功率,但那低于20%的概率足以抹掉全部的盈利,甚至导致亏损。

    技术分析好像我们观察一个人,每天早晨习惯于8点走出家门,在门口的包子铺买两个包子。于是我们就判断这个人明天仍然会8点出门和买包子。对此行为正确的认知是这个人确实有8点出门的习惯以及早餐对包子的爱好,但如果做出明天这个人也会如此重复的判断,那就未免草率。也许第二天这个人身体不舒服,8点并未出门;也许这个人卖掉了房子,从此不在这个小区生活。这些意外都是可能发生的,如果仅仅凭着过去的现象来认为未来一定会重复,难免存在一定概率上的落空。

    这就好像技术分析中补缺口和10日均线20日均线理论。这些技术形态都是在过去被验证可以作为投资策略的一种方式,但本质上补缺口和均线理论,并无任何的理论支撑和逻辑依据。一方面这些现象都是通过回测而发现;另一方面,这些因素的产生原因是因为投资人共同认知造成的一种形态共识,缺乏任何数据上推断,因此存在偶尔性偏差。当我们用这样的投机性操作方式来管理我们的资金时,我们的资金是不安全的。

    我们许多投资人喜欢用事件去判断股市的走向。比方说马上要过节,因此股市会上涨。这些判断仍然缺乏理论支撑,更多是一种人为的经验判断。

    技术分析的大家,比如说利弗莫尔,精准的预测了好几次股市大底,赚得盆满钵满,遗憾的是,其晚年贫穷潦倒,以自杀收场。巴菲特的老师格雷厄姆经过数据统计,发现没有任何证据可以证明技术分析是一种可以被验证的安全的投资方法。

    我想从案例和数据统计都说明了这一点。

    第二:投资不应该每天盯盘,或者在操作上表现出虎虎生威。

    每天盯盘是股票交易员的工作,这对于他们而言是本职工作。交易员是职业操盘手,通常在专业知识以及信息的获取上相比散户有较大的优势。但交易员的盯盘要求给了我们非职业投资人一个弯道超车的机会。

    每天市场上充斥着各种信息,这些信息影响着投资者的情绪,从而造成股价短期的波动,但这些信息并不会影响公司的发展。公司的发展是由其行业特征、产品定位与经营管理所决定,外界的信息无法改变其内在逻辑,影响的是投资人对其判断,和公司的价值并无关系。我们知道,公司的价值(市值)决定了股票的股价。

    所以我们得出结论:这些外部的信息,超过99%可以认为是噪音。

    当交易员每天被这些噪音所围绕的时候,他正确做出交易选择的概率将大大降低,这是我们可以利用的很好机会。我们正确的做法是利用我们可以不被噪音影响的优势,但如果我们也试图去模仿交易员的操作方式,过多的关注这些噪音,我们就会令自己陷入非常不利的局面:我们既没有交易员那么专业的知识以及全面的信息,又陷入到被杂音包围的困境中。

    当然这些信息并非一无是处,因为这可能让我们审视自己手中的资产,有时候外界信息的干扰会使得某些资产显得非常具有投资价值。

    比方说港股农业银行,自年中股价见顶后,开始不断地绵绵下跌。9月份,其股息率已经超过10%,仍然呈现下跌趋势。我认为中国的银行不会存在根本性问题,股票的下跌只是投资人对新冠疫情下金融机构可能存在隐形不良的一种错误判断。因此我在9月份之后逐渐建仓,我可以接受其继续下跌,继续下跌会使得股息率达到20%,那对我来说是一件非常值得庆喜的事情,这也就是格雷厄姆坚持的安全边际,也是巴菲特所说的投资不会亏钱。事实上农业银行在10月上旬就开始强势反弹,这一波我大概实现了10-15%左右的收益。

    如果真正明白一个公司的话,我们通常也不会频繁进行交易,对于一个值得投资的标的而言,捕捉到一个投资机会是千载难逢的。同时如果这个标的足够有价值,通常卖出也需要非常谨慎,因为好的资产一旦出手,可能接回来是需要付出更多的代价。

    我们一定要审视自己的换手率,如果换手率过高的话,可能自己的交易体系是非常值得重新思考的。

    第三、满仓并不是冒进,而是正确的投资逻辑

    通常满仓会被认为是一种非常激进的行为,有这种思路的投资者的潜在认知是股票与现金是不同的产品,认为股票是自己换成现金的工具。换句话说,投资的目的就是让自己的Cash变得更加充足。因此才有空仓、半仓、满仓的交易方式。

    对于真正的投资者而言,并没有现金的概念,一切都是投资品,现金也是投资品的一种。不同的只是胜率与赔率的不同。股票有较高的收益,同时也具有较高的风险。现金则没有收益,也不具有风险,但如果考虑通货膨胀因素的话,现金会面临购买力不断下降,从而本金缓慢折价的风险。

    在一个合格的投资者角度来看,无论是股票、债券或是现金,都是投资品,也是我们持有的资产,我们的目的是更好的进行资产管理。也就是说,我们试图在这三类(甚至更多)投资品中,建立一种组合,这种组合能够实现收益增长的目的,并且可以有效控制本金的损失。表现在操作上,就是要在市场中不断比较各类资产,判断哪一类资产能够进入组合,我们就选择哪一类资产。如果通过比较,现金类资产在某一刻是优于其他资产的,我们才会持有现金,否则,我们就应该持有我们判断的更加优质的其他资产。

    用一句话来表述:一个合格的投资者,应该抛弃仓位的概念,建立一种资产管理的理念。

    巴菲特说,股票是称重机,说的就是上面的意思。巴菲特把所有的资产放到称重机上比较,当胜率和赔率都较高的资产被发现时,就把这样的资产放到自己的投资组合中。

    以上是自己对投资的认识,从今年自己的投资收益来看,截止到目前,全年收益达到38.85%。

    除了在股市中的投资收益外,今年在房产与数字货币上也有较好的收益。

    先来说说房产,今年我见了几个房产投资大神,以前是跟着欧神混的,我和他们进行了非常深入的沟通,令我对房市有了较为深刻的认识。虽说房产和股市的两类投资者互相看不对眼,但房产投资其核心理念与哲学观和股市投资有高度相近之处,也许我们对任何事情做到了极致之后,对其认知都有相同之处,这些等我介绍完我的数字货币投资历程之后详细说说。

    再来说说数字货币投资。

    我前几天的公众号,写了一篇我自己关于比特币投资的心路历程。我今年在这方面的投资基本算是回了本,之前亏损最高达到80%。其实之前自己对数字货币也进行了不少研究,今年做的最正确的一件事情,就是在比特币的最低点以及最近比特币的上涨浪潮中,毅然决然的把手中其他数字货币全部换成了比特币。

    接下来我就说说在房产投资、数字货币投资中的自我认知。

    今年是非常有意思的一年,3月份是最惨的一个月,股市砸了一个大坑,房市也冷淡到了极点,数字货币在3月份期间也有一次狂泻(有兴趣的朋友可以看看那几天的K线图,比仁东控股要猛烈的多)。

    3月之后,股票是最先复苏的,美股很快收复了失地,并且创了新高。我们A股也不甘人后,指数不断向上,不少股票都创了新高。下半年,房市开始有了复苏的迹象,广州、深圳、杭州等房价开始上涨,最近轮到了上海。到了第四季度,比特币仿佛睡醒,开始了近乎凶猛的上涨趋势,表现为盘整两三天,迅速突破,目前已经达到了将近19万一个的价格。

    我们的股市,周期性非常明显,牛短熊长,毋庸置疑,大牛市之后就是一轮暴跌,估值修复,然后进入了绵绵昏睡期,然后再一轮上涨。

    我们的房产也是一样,每隔几年一轮上涨,每轮涨幅巨大。2016年那一拨,不少房产价值直接翻倍,2017年之后,开始冷淡,无人问津,今年又是一轮上涨。

    数字货币更是这样,2017年比特币最高价达到了12万一个,随后就是一路盘整和下跌,最低跌到3万元,跌的看不到希望。第四季度至今,直接上涨到了19万一个,并且目前看来趋势并没有结束。

    这是投资的周期性。

    再来说说资产的稀缺性。

    国盛证券的策略分析师发布研究报告称:我们股市中,市值靠后的50%的股票的成交额从2016年开始逐年下降,33%、27%、23%、22%及19%。日本市值50%之后的股票成交额占4%,韩国是3%,美国是2%,香港是1%。

    也就是说,只有市值大的公司才被关注,市值小的逐渐淹没,不会被投资者看见。

    今年在股市中这种现象异常明显,贵州茅台、海天味业、隆基股份等这些龙头企业的市值不断攀高,而很多小市值的企业今年的表现异常糟糕。很多投资者期盼的轮动效应并未出现,优质的标的被给予了较大的估值容忍度,而劣质的标的即使估值很低仍然无人问津。

    房市也是如此,今年上涨好的并非是城市外围的老破小和低总价房产,而是核心区域的高总价房产。上海浦东新区的次新房仁恒公园世纪,最低面积230平,均价10万+,每套最低2500万的楼盘在3个月内直接上涨了25%。上海郊环老破小的房产,房价并没有上涨,我老婆老家小县城的次新房,今年居然还跌了。

    数字货币也是如此,如果我坚持持有了我之前的资产,那么这一轮缩水将近90%。我认识的一个数字货币大拿,通过持有非主流资产,这一轮下来,资产从1000万缩水到35万,跌幅达到96.5%,如果他在17年比特币最高点买入,虽然过程中会跌到300万市值,但如果坚持持有,截至目前市值大概在1580万左右,仍然取得了3年58%的回报。

    可以看出,这一轮的上涨全部是优质资产的估值再提升,而普通资产和劣质资产不再受青睐。那么未来会不会轮动呢?我的判断是概率非常低。为什么以前会有轮动现象,好的带动差的,是因为市场的供给是不充分的,需求是巨大的,当优质交易标的的估值存在过度的泡沫现象后,需求端无法接受带有这种泡沫的优质资产,但可以退而求其次的接受资产质量相对较差但价格合理的资产,因此才会出现轮动的现象。目前市场呈现的格局是资产的供给开始呈现过度现状,需求端已经无法消化掉那么多的供给。在这种情况下,需求端更愿意选择优质的资产,主动放弃较为劣质的资产,最终带来的结果是优质的资产价格不断上涨,质地一般的资产则出现无人问津的下跌趋势。

    我们可以打个不怎么恰当的比方,当班级里只有20个学生,并且要求考分上限是100分的情况下,那么那些成绩差的同学一定会受到关注,通过辅导等方式提高差生的考分,从而带动班级整体成绩。当班级里有1000个学生且考分上限不再设置的时候,那么好学生会更加努力,成绩会越来越高,而差的学生不会受到任何关注,任其自生自灭。

    这就是我们股市现在的状态。

    我们审视未来,未来的需求端不会再有太大的总量变化,但供给端一定会更加充足。因此,轮动现象会表现的越来越弱,只有最优质的资产才是值得被投资的。

    以上部分是自己今年在投资方面的成果和认知。

    今年,对许多事、许多人和许多知识,同样做了深度思考。

    就在昨天的傍晚,我一边看着美股阿里巴巴的走势,突然有个以前一直困扰我的问题茅塞顿开,这是我2020年思考通彻的许多问题中非常重要的两个,我会在下面的文章中对这两个问题做更为深度的回顾。

    第一个深刻的认知,是关于能力边界的:

    在我的人生中,碰到的绝大多数人,都对自己的能力非常自信,或者是装作谦虚但本质上还是非常自信的。令我困惑的是,有些人并非经济专业,也从来没有在投资中获得收益,却能够对投资侃侃而谈,表现得像个经济学家;有些人只是最普通的打工人,年收入刚够养活自己,仅仅凭着整天拿着手机看抖音,却对国际格局、港台局势有非常坚定的分析,并对未来世界的发展有非常明晰的判断;有些人从小到大不学无术,从不看书学习,却擅长分享人生哲理和成功之路。

    对此现象,我困扰多年。

    今年,线上线下有幸结识了不少成功人士,也看了很多真正大牛的分享,他们在文章中,在访谈中,在交流中,经常会表露出对某些方面没有研究,所以并不太了解情况的阐述。

    真正的大牛说自己无知,而芸芸众生认为自己无所不知。

    这真的是非常奇怪的现象。

    直到我看到了巴菲特说的一句话,大意是:如果你能清晰的知道自己的能力圈,那你实际上比那些能力圈比你大很多但意识不到能力圈的人,要厉害很多。

    对此我进行了长时间的深度思考,最终得出了属于我自己理解的结论:

    当我们意识到自己并非无所不知和无所不能,自己的认知圈和能力圈只有这么一点儿的时候,我们真正的人生才开始。

    换一种方式来说:

    只有巨婴才认为自己无所不知和无所不能,一个成年人,应该清晰的意识到自己知道什么和只能做什么。

    很多企业家对此也有过类似的表述:

    知道自己能做什么很重要,但知道自己不能做什么更重要。

    知道自己的能力范围在哪里,知道自己不擅长的领域是什么,然后把自己能做的做到最好,即使是那么一小点儿事情,也能取得非凡的成就。

    贵州茅台为什么优秀,因为只生产酒,酒的品质是最好的;格力电器为什么空调卖的好,因为专注于空调的研究,品质做到了第一;农夫山泉为什么能上市,市值那么高,因为只专注于生产最健康的饮用水。

    对此,福耀玻璃的曹德旺说过一句话:我大概是中国企业家中最笨的,什么都不会做,只能做玻璃,其他的事情都做不好,光做玻璃已经做得焦头烂额了。

    我们试着想想如果茅台开始炒房地产,农夫山泉开始生产电动车会是什么样的结果。

    大概率两者皆落空。

    但是,我们仍然要非常谨慎的对待这一结果。

    清晰的知道自己不能做的,从而只做自己能力圈的事情。是个人努力的结果,而非原因。

    这句话可能很难理解,换一种方式来说。

    我们应该尽可能在自己的能力圈内把事情做到足够优秀,做到世界第一,这已经非常耗费精力了。为此付出的代价是不再关注能力圈之外的事情。

    千万要规避的行为是,我们认识到了能力圈之外的事情不要去做,但在能力圈之内的事情也做的一般般。

    这是错误的认知。

    打个不恰当的比方,农夫山泉为什么不生产电动车,并非因为农夫山泉意识到电动车是他的能力圈之外的事情,所以不去做。而是因为农夫山泉光维护好客户,不断提升产品品质,就已经耗费了自己全部的精力,不会有闲情雅致去搞新的产业。

    我想强调的是,恪守能力圈的出发点是为了更好、更完美的做一件事情。

    第二个深刻的认知,是关于人生和投资哲学的:

    我们经常会思考:我们的人生到底是什么?

    巴菲特说,股票是称重机,这个概念我上文已经做了较为详细的分析。有一天我在思考投资和生活中,对其有了更加深刻的认知,其实我们的人生,也是一台称重机。

    我们的人生不是填充题、不是判断题、也不是很多人认为的问答题。

    我们的人生,是选择题。

    认为人生是填充题的认知,是认为人生是需要目的和意义的。

    比方说求学阶段,答案空格里填的是当个好学生;走上工作岗位了,填的是当个好员工,争取做CEO等等。

    认为人生是判断题的认知,总是会给事情和人做清晰的判断。

    比方说求学阶段,好好学习是对的,调皮逃课是错的;走上工作岗位,996是对的,轻松懒散是不对的等等。

    如果对人生有更深刻的认知,会认为人生是问答题,没有标准答案,也没有对错。

    认为人生是问答题的认知,认为人生的各个选择都是不确定的,也没有对错,我们只有通过深入分析,才能明白人生的本质。

    比方说在求学阶段,我们对这道问答题,可以这么写:求学阶段是人生打基础的阶段,我们可以好好学习,做一个学霸,未来成为优秀的职业经理人。当然,我们也可以放弃成为第一名的目标,毕竟人生有许多可以探索的方向。我们可以专注于自己的兴趣,虽然未来我们未必要成为优秀的人,但我们可以选择做自己喜欢的事情,成为一个生活有意义的人。

    我认为问答题是填空题和判断题的高级版,其对于认知有更加全面的把握。

    但问答题有个非常显而易见的缺陷,因为问答题把自己的思绪放在了未来,忽略了当下的选择。我们固然会有许多许多的想法,但我们大概率是无法达到这样的目标的。在问答题中,我们可能幻想自己成为美国总统,幻想自己能够在火星上行走。这些幻想大概率都是没有意义的,这对指导自己的人生没有太多的帮助。

    我自己也从这三方面思考过自己的人生,经常会陷入一种特别困扰的境地,我有时觉得自己陷入到一种向下漩涡中,感觉做出任何的努力都是没有价值的。我也偶尔会觉得自己被卷入到一种向上的旋风中,任何选择都是好的,但如何让自己获得完美的结果,也十分艰难。

    有一天,我突然想明白,其实我们的人生,和投资是完全一样的,是选择题,所有的选项都应该放在“选择称重机”上过过称。

    在股票投资中,我们不要有股票和现金两种概念(上文有详细阐述),股票、债券和现金,都是投资品,我们无非在不同的投资品中选择最优的方案,做出这样的判断的前提,是因为我们无法预测股价未来的走势,我们只是选择我们能选择的最好的投资品,同时充分了解其安全边际。

    我们的人生也是一样,我们无法掌控的东西太多太多,我们无法选择我们的父母,我们无法选择我们的先天优势,我们无法选择所处的时代,但这些并不重要。我们重要的是在面临的每一次选择中,能够清晰的认知每个选择的差异,每个选择对自己未来发展所带来的机遇以及其中蕴藏的风险,做了力所能及的分析之后,我们选那个胜率和赔率更高的即可。

    我们可能会面对三种不同的情况:

    第一种情况下:所有的选择都是不好的,只是很不好和比较不好而已;

    第二种情况下:所有的选择都是好的,但有一般好和很好的区别;

    第三种情况下:有好的选择,也有不好的选择。

    当我们没有建立一种“选择称重机”的思想体系,而仍然在之前做填空题、判断题或者说问答题思维中,只有第三个选择项,我们能做出满意的答案。而第一种和第二种,都会令我们困惑甚至痛苦。因为第一种选择,无论我们怎么做,都是不好的结果。第二种选择,无论我们怎么做,总有一种好的选择会失去。

    而当我们建立了这种“选择称重机”的思想体系,或者通俗的说是学会做选择题之后,这些纠结和痛苦都会被避免,人生也会变得更加睿智。

    比方说,一位女性有一位糟糕的丈夫,沉迷于赌博和高消费,对家庭不负责任。这个女性可以做出的选择是维持这段婚姻,但需要接受丈夫的恶习、不负责任以及财务方面的陋习,也可以做出立马终止婚姻的选择。这两种选择都会导致这位女性非常痛苦。通过“选择称重机”的思维体系,我们无需在上面耗费太多的心智,因为这两种是我们可以做出的唯一的选择,无非是选前者还是后者而已,我们只要在这两者间做出详细的分析,得出维持婚姻和终止婚姻哪一种对自己更优的方案,并且坚定的执行即可。

    当一位优秀的人才,拥有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但面临远离深爱自己的父母以及家乡时,仍然可以用这样的思维方式。当我们确定了在“选择称重机”的两端分别是“留下陪父母”以及“奔向远方更好的发展”时,我们只要对其作出充分分析,作出最优判断即可。任何不舍和遗憾的情绪都是没有必要的。

    以上是我认为今年最重要的两个思考。

    下面说说个人方面的成长:

    首先,关于人与人交流的方式:

    我觉得人和人之间有一种发生频率非常高的交流方式,互相争论。无论在公司里,还是饭桌上,通常就某件事和某种观点,经常会引起争论。我这里用的是争论,而非讨论。

    争论和讨论的区别在于,争论的目的是证明自己是正确的,讨论的目的在于交流信息与探索真理。

    通常情况下,我们认为的讨论,实际都是在争论。

    每个人都会认为自己是正确的,这是人生存下来的根基,因为只有认为是正确的事,我们才会坚持去做。一个人不可能一直做他认为错误的事情还生活的非常快乐。我们从自己的观点认为抽烟的行为是不对的,但对那些抽烟的人来说,促成其抽烟这种行为的意识是让自己处于更加快乐和放松从而能够更好生活的想法。所以就抽烟这件事情对不对,可能抽烟者和禁烟者的认知是完全不同的,虽然他们都坚信自己是正确的。

    争论的另一个思考角度,在于从人性来看,我们总是倾向于认为自己有理而对方无理,这种认知具有强烈的主观性。人的个体通常会放大自己的合理性和对方的无理性。随着争论的继续,这种人性的偏见会在情绪升温的催化剂下,变得越来越明显。试图通过争论来获得统一的认知,结果只会徒增互相伤害,让两个本来关系还不错的朋友变得互生憎恶。

    争论还有一种非良性的存在方式,在于其出发点不在事情本身,而在情绪的宣泄。这种情况通常出现在关系特别好的双方,比方说夫妻以及父母与子女身上。因为这种特别亲近的关系会导致双方在相处时变得感性而不理性,表现为虽然争论的是事情,但并非以解决问题或者是达成一致意见为目的,仅仅变成了互相情绪的发泄。当然为了达到发泄的目的,其载体不仅仅局限在某件事,可以是这件事,也可以是另一件事。在这种情况下,参与并且坚持争论是毫无必要的,如果一方期望获得统一的意见,恐怕很难达到这样的目的。如果不幸双方都陷入这种情绪中,争论则显得更无必要,互相伤害变成了唯一的结果。

    争论还存在一种理性的状态下,主要来源于一些意见上差异,变现形式是其中一方试图对另一方发生单方面碾压行为,这种披着争论甚至是讨论外衣下的碾压,对另一方的成长并没有任何帮助,只是出于维护自身权威或者说自尊所做出的行为。比方说碾压方是个互联网前辈,或者是投资前辈,甚至可能只是因为有钱。当交流到他所擅长的领域的问题时,这些人为了满足前面所述的个人需求,可能会用令人非常不快的态度来开展对话。

    那么在交流时如何去捕捉这种争论的状态呢,我总结了几个现象:

    1、互相的交流毫无意义,既没有信息的交流,也没有试图去达成某个共识;

    2、交流时内心并不平静,存在一种情绪,并且这种情绪貌似越来越明显;

    3、交流的过程非常困难,总是在几个不着边际的细节上纠缠不清。

    如果交流中发生了这些现象,就要警惕这可能并非是交流而是在争论了。

    以上这些不同类型的争论,通常不会给自己带来任何好处,只会产生无尽的烦恼,通常可预见的结果是浪费时间与互相伤害。当我们意识到这一点之后,我们应当做出的最明智的选择是试图立刻平复情绪,选择沉默或者离开当下这个场合。

    第二,关于人生态度以及自己与世界如何相处:

    汤姆克鲁斯拍了一部我认为非常经典的电影《明日边缘》,男主角以前是个怂包,误入军队与外星人进行战斗,中了外星人的毒液,每次死去都会从参军第一天的时间重新复活。于是汤姆克鲁斯不断重复着人生:从参军第一天醒来—>被长官和士兵嘲笑—>训练战斗技能—>在战争中死去。

    当这种循环无法终止时,汤姆克鲁斯试图走出这个循环,他非常刻苦的训练,不断提升自己的战斗技能,从而延长自己的死亡时间。在这个过程中,他与外界的相处也产生了很大的变化,以前,他非常在意别人对自己的意见,在战争中也会拯救队友,当循环一次又一次发生时,汤姆克鲁斯意识到在意别人对自己的感受或者说试图影响他人的行为都是没有意义的,于是他变得无比专注,专注于更好的提高自己的技能,延长自己所处的循环,并且从中找到逃离的机会。

    虽然这是一部科幻片,但和我们的人生无比相像。我们会在意身边的许多事情,比如说别人对自己的评价,一些博眼球的八卦,以及和自己并无任何关系的新闻。如果设想我们的人生在某一刻结束之后会重来,我们还会继续做这些事情吗?还会继续在意别人的评价吗?如果这种循环是无限重复的,我们就会意识到世界只是自我意识的一种映射,这个世界本质上并没有任何人,只“我”自己,因为有了我,才会有别人,才会有我和别人的相处方式。而自己在这个循环中,应该努力去做的,是通过自身的努力,不断去尝试突破自己的人生边界,让自己的边界变得越来越宽。

    第三、要小心进行结论性的判断

    孔雀喜欢展现自己的漂亮的羽毛,却忘了羽毛中心那颗沾满屎的屁股眼。人类也一样,喜欢展现自己的牛逼之处,同时隐藏自己的无知。展现自己牛逼的一种通用并且简单的方法,就是对事物或者对人进行结论性的判断。

    比如说:房价会跌、股市会涨、经济会衰退、贸易战会加剧等等。这些话题过于宏观,听上去比较高大上,对自己而言就会展现出非常牛逼的感觉,就像孔雀那漂亮的羽毛。

    但这样简单而粗暴的论断,其实没有任何意义,如果我们沉迷其中,其害处超过吸大麻,能够非常快速的蒙蔽自己对真理的探索精神。我们认为真正的判断,应该有正确的数据、充分的信息以及缜密的逻辑来构成,主观性的判断占整个分析环节理应不足5%,而不应该相反。

    我们发现在朋友互相交流沟通中,大部分的交流过程其实是缺乏推断过程的,数据、信息与逻辑部分只占不到30%的比例,却往往会得出明确的判断,甚至是带着斩钉截铁的态度。我认为这种方式对于我们的分析能力以及对事物的真实把握,都是非常不利的。

    从更加宏观的角度来看,绝大部分的群体都是乌合之众,乌合之众的共同特点一方面是人云亦云,或者是故作标新立异,另一特点是不知道自己的能力圈在哪里,不知自己的不知。

    以上就是我2020年最重要的体会与成长,对于自己而言,不断提高自己的认知、提升自己的财富水平是自己为自己制定的终身目标,这个目标没有终点。就像《明日边缘》一样,假设我们的人生是无限循环的,在这个无限循环的过程中,我希望我的能力可以通过刻意的训练得到提升,并且通过财富这种聪明的物种来验证这种结果。同时在这个过程中,与自己相爱的人一起品尝人生的美妙。人生就是有意义的。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在分叉口做正确的选择,2020年我的投资与成长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sdlrok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