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慢地,学会了欣赏(原稿)
戴雍涵
现在,它依旧安静地躺在那里,就和几年前一样。唯独那封面上的条条褶皱,印证了我与它的点点滴滴。它是我最沉默的老师,它叫《论语》。
以作业的形式来到我的身边实在不是一个很好的选择,这种方式似乎注定了我对它的厌恶。每一天,我都不得不一遍又一遍地打开进行抄写,一天又一天地翻页将它烂熟于心。那时,用痛恨来形容我对它的态度也不为过:要背也就算了,为何写成古文,不将其翻译;古文也就算了,为何还那么拗口?拗口也就罢了,还非得写那么长。反复的默写检验一点一点的蚕食着我对它的期待,什么破书嘛!
在去年,我终于完成和它有关的最后一次测验,我终于可以结束其几年来对我课余时间的“统治”。我曾经无数次幻想着结束时该如何与它恩断义绝,但真正到了这个时候,我却竟然有那么一丝不舍。我静静地翻开书,第一次不再以背诵的目的去看它。尽管那天我依旧将其奋力的合上,哼着小曲想象着与它的“永别”。
那天过后的第二天,我还是习惯性地打开这位“老友”,寻找着以前背诵的痕迹,猛然间,我意识到了我与它的决裂,我怔住了。刹那间,我似乎察觉到了它的难以割舍。我依旧像往常一样静静地翻阅着它,却少了那份浮躁与厌倦,多了份享受与欣赏。
那天,我看了两个小时。
如今,《论语》陪伴了我三个年头,我现在时不时空下来就会去翻阅两下,与其说它是我的良师,更不如说它是我的益友。从开始的“学而时习之”到最后的“不知命,无以为君子……”。它所教会我的不仅仅是书中一条条为人处世的大道,更是一双欣赏美的眼睛。
“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这是罗丹的一句名言,与此一样,欣赏美也是一门艺术,懂得去欣赏,才能获得更多。
稚吟秋声点评:相对于上次徐兆豪同学的选材,戴雍涵同学在材料的选择上更胜一筹。《论语》对于初中学生而言,没有小说那样引人入胜,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从中悟到了很多待人处世的道理,“慢慢地学会欣赏《论语》这部书”这一选材自成亮点。而作者在文中也体现了对其由起初的“厌恶”,到后来的“静静地翻阅”,一直到现在的“空下来就会去翻阅两下”,这一过程很好地阐释了标题中的“慢慢地”。
只是,也许还是年龄的关系,对于《论语》的“欣赏”,作者却又并未作具体展开,显得对此书领悟不足,这样就无法真正体现标题中的“学会了”。
慢慢地,学会了欣赏(修改稿)
现在,它依旧安静地躺在那里,就和几年前一样。唯独那封面上的条条褶皱,印证了我与它的点点滴滴。它是我最沉默的老师,名字叫《论语》。
以作业的形式来到我的身边实在不是一个很好的选择,这种方式似乎注定了我对它的厌恶。每一天,我都不得不一遍又一遍地打开进行抄写,一天又一天地翻页将它烂熟于心。那时,用痛恨来形容我对它的态度也不为过:要背也就算了,为何写成古文,不将其翻译;古文也就算了,为何还那么拗口?拗口也就罢了,还非得写那么长。反复的默写检验一点一点地蚕食着我对它的期待,什么破书嘛!
在去年,我终于完成和它有关的最后一次测验,终于可以结束其几年来对我课余时间的“统治”。我曾经无数次幻想着结束时该如何与它恩断义绝,但真正到了这个时候,却竟然有那么一丝不舍。我静静地翻开书,第一次不再以背诵的目的去看它。尽管那天我依旧将其奋力地合上,哼着小曲想象着与它的“永别”。
那天过后的第二天,我还是习惯性地打开这位“老友”,寻找着以前背诵的痕迹,猛然间,我意识到了内心与它的决裂欲,我怔住了。刹那间,我似乎察觉到了它的难以割舍。我依旧像往常一样静静地翻阅着它,却少了那份浮躁与厌倦,多了份享受与欣赏。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论语》谈学习的秘诀,可谓深入浅出;
“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论语》谈品性的养成,可谓体悟深刻;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论语》谈平日待人,可谓一针见血;
……
那天,我看了两个小时,越品越有味。
如今,《论语》陪伴了我三个年头,我现在时不时空下来就会去翻阅两下,与其说它是我的良师,更不如说它是我的益友。从开始的“学而时习之”到最后的“不知命,无以为君子……”,它所教会我的,不仅仅是为人处世的大道,更是修身养性的至理。
《论语》,一部散发着智慧光芒的语录集,慢慢学会品味它、欣赏它,让我受益无穷。
稚吟秋声语:
除了个别地方稍加修改,我主要为此文补充了有关对《论语》具体语句的“欣赏”,从而使文章内容更加充实,更好地扣住了题意。文末引用罗丹的名言,与全文内容不甚一致,最后一句又明显是套语,无法真正体现结尾的作用,故一并修改,使之起到收束全文、点明题意与主旨的作用。
下载.jpg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