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武伯问:“子路仁乎?”子曰:“不知也。”又问。子曰:“由也,千乘之国,可使治其赋也,不知其仁也。”“求也何如?”子曰:“求也,千室之邑,百乘之家,可使为之宰也,不知其仁也。”“赤也何如?”子曰:“赤也,束带立于朝,可使与宾客言也,不知其仁也。”
【译文】孟武伯问道:“子路仁吗?”孔子说:“不知道。”孟武伯又继续问。孔子说:“仲由这个人,在一个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里,可以让他负责军政事务,不知道他是否有仁德。”“冉求这个人怎么样?”孔子说:“冉求这个人,在有一千户人口的城镇或有一百辆兵车的家族,可以让他担任总管,不知道他是否有仁德。”“公西赤这个人怎么样?”孔子说:“公西赤这个人,穿上礼服,立于朝廷之上,可以让他接待外宾,不知道他是否有仁德。”
孟武伯向孔子询问他的三个弟子——子路、冉求、公西赤是否做到了“仁”。孔子却答非所问,只是较详细地介绍了这几个弟子的才能,对是否做到“仁”的问题却避而不谈。
孔子非常了解这几个弟子的志向和才能,他的回答与他们的人生理想是一致的。
但是,对这三个弟子“仁不仁”的问题,孔子为什么一问“三不知”呢?
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他毕生追求的最高境界。在孔子看来,“仁”,一定要合乎天理,不能有一丝一毫的杂念;而且要始终如一,不能有一丝一毫的懈怠。
在孔子看来,仁是内在的,与外在的才能等有时并不相符,不是说一个人有突出的才能就说明他具有仁的内涵。要达到“仁”,需要不断加强思想磨练,需要长期坚守,需要经常自省自励,需要经受外界的考验。
现在的社会,发展太快、诱惑太多,而人们借助科技,自身素质提升很快,了解掌握的知识技能很多,可以说眼界都很开阔,思想都很活跃。
可是注重内心修炼的人不多,追求品德、品性、理想方面,有些肤浅,很少有人自问:“我是一个纯正、纯洁的人吗?我是在为国家、为社会、为人类做贡献吗?”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