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笔||且听歌吟·青玉案

作者: 海滨公园 | 来源:发表于2024-03-14 05:19 被阅读0次

    谨以此文献给八十一岁的陈彼得先生

    随笔||且听歌吟·青玉案
    随笔||且听歌吟·青玉案

    最近,有一首歌火爆微视频。这首歌由豪放词派代表人物之一、南宋爱国诗人辛弃疾填写的著名词作《青玉案·元夕》,经过陈彼得先生谱曲和深情演唱,让人惊讶于古今融合之美。初听不知曲中意,再闻已是曲中人。其中的沧桑悠远,也只有八十一岁的陈彼得,在历经人间冷暖和世态炎凉之后,才能唱出这种苍凉寂寞、孤高淡泊、超群拔俗、旷古空灵的味道。

    青玉案·元夕【南宋】辛弃疾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①青玉案(wǎn):词牌名,调名取于东汉张衡《四愁诗》“美人赠我锦绣段,何以报之青玉案”诗句。又名“横塘路”“西湖路”,双调六十七字,上下阕各五仄韵,上去通押。②元夕:夏历正月十五日为上元节,即元宵节,此夜称元夕或元夜。③“东风”句:形容元宵夜花灯繁多。花千树,花灯之多如千树开花。④星如雨:指焰火纷纷,乱落如雨。星,指焰火。形容满天的烟花。一说形容灯多。⑤宝马雕车:豪华的马车。⑥“凤箫”句:指笙、箫等乐器演奏。凤箫,箫的美称。一说即排箫。⑦玉壶:比喻明月。亦可解释为指灯。鱼龙舞:指舞动鱼形、龙形的彩灯,如鱼龙闹海一样。⑧“蛾儿”句:写元夕的妇女装饰。蛾儿、雪柳、黄金缕,皆古代妇女元宵节时头上佩戴的各种装饰品。这里指盛装的妇女。⑨盈盈:声音轻盈悦耳,亦指仪态娇美的样子。暗香:本指花香,此指女性们身上散发出来的香气。⑩他:泛指第三人称,古时就包括“她”。千百度:千百遍。蓦(mò)然:突然,猛然。阑珊:零落稀疏的样子。

    像春风吹开了千树银花,又像满天繁星雨点般落下。宝马拉着的彩车奇香四溢,都是来观灯的富贵人家。悠扬的箫声四处回荡,皎洁的明月渐渐西斜,鱼龙彩灯欢快飞舞,通宵达旦不觉困乏。

    女子们打扮得似玉如花,蛾儿雪柳头上遍插,笑语盈盈地走过,一路上香气飘洒。我焦急地把她寻找,在人群中找了千百回也不见她。突然间我一回头,不经意间却在灯火稀疏之处发现了她。

    此词从极力渲染元宵节绚丽多彩的热闹场面入手,反衬出一个孤高淡泊、超群拔俗、不同于金翠脂粉的女性形象,寄托着作者政治失意后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孤高品格。全词采用对比手法,上阕极写花灯耀眼、乐声盈耳的元夕盛况,下阕着意描写主人公在好女如云之中寻觅一位立于灯火零落处的孤高女子,构思精妙,语言精致,含蓄婉转,余味无穷。

    王国维《人间词话》曾举此词,以为人之成大事业者,必皆经历三个境界,而稼轩此词之境界为第三即最终最高境。此特借词喻事,与文学赏析已无交涉,可以无劳纠葛。从词调来讲,《青玉案》十分别致,它原是双调,上下阕相同,只上阕第二句变成三字一断的叠句,跌宕生姿。下阕则无此断叠,一连三个七字排句,可排比,可变幻,总随词人之意,但排句之势是一气呵成的,单单等到排比完了,才逼出煞拍的警策句。

    中国古代词人写上元灯节的词不计其数,辛弃疾的这一首堪称精品。然而究其实际,上阕除了渲染一片热闹的盛况外,并无什么独特之处。作者把火树写成与固定的灯彩,把“星雨”写成流动的烟火。作者运用想象勾勒出一幅画:东风还未催开百花,却先吹放了元宵节的火树银花。它不但吹开地上的灯花,而且还从天上吹落了如雨的彩星——燃放的烟火,先冲上云霄,而后自空中而落,好似陨星雨。

    “花千树”描绘五光十色的彩灯缀满街巷,好像一夜之间被春风吹开的千树繁花一样。这是化用唐朝人岑参的“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然后写车马、鼓乐、灯月交辉的人间仙境——“玉壶”,写那民间艺人们载歌载舞、鱼龙漫衍的“社火”百戏,极为繁华热闹,令人目不暇接。其间使用“宝”“雕”“凤”“玉”等丽字,只是为了营造灯火辉煌的气氛,勾勒出华美凄艳的元宵夜景,为词中即将出场的女主人公形象作烘托渲染。

    接着作者由写景转向写人,写人由面到点,先从头上写起:这些夜游赏灯的丽人,一个个雾鬓云鬟,戴满了元宵特有的闹蛾儿、雪柳,这些盛装的女子,行走过程中不停地说笑,在她们走后,只有衣香还在暗中飘散。这些丽者并非作者意中关切之人,在百千群中只寻找一个——却总是踪影难觅,已经是没有什么希望了。忽然,眼睛一亮,在那一角残灯旁边,分明看见了,是她!没有错,她原来在这冷落的地方,还未归去,似有所待!发现那人的一瞬间,是精神的凝结和升华,是悲喜莫名的感动,词人竟有如此本领,竟把它变成了笔痕墨影,永志弗灭!到末煞才显出词人构思之巧妙:上阕描写的灯、月、烟火、笙笛、社舞、交织成的元夕欢腾,与下阕描绘的令人眼花缭乱的一队队丽人群女,原来都只是为了那一个意中之人而设,而且倘若无此人,那一切就没有任何意义与趣味。

    词人苦苦寻觅的“那人”的身份,历来有各种解释,有人认为是作者的意中人,有人认为是词人自己,有人认为是指宋孝宗赵昚,还有人认为指北宋旧都汴京。这个遗世独立的“人”其实是一个“美人”意象,寄寓其上的感情丰富而深刻。美人具有其独特寓意始于屈原。屈原用美人来譬喻君主,表达自己对君王的忠心。词人所找寻的人与周围的“蛾儿雪柳”“笑语盈盈”格格不入,却能让词人千百度地寻觅,则其必也是一个美人,纵使不是外表美貌,也必然有吸引词人的其他特质。既是美人,则辛弃疾对她的爱慕之深也是不言而喻的了。

    该词意象之高妙,就在其含义的多重性。“隐以复义为工”,这一点在以凝练为特点的诗词作品中尤为明显。辛弃疾作为词中妙手,精通此道。“诗有内外意”,一象两意方成一意象,但正如一诗可多解,一象三意、四意,也不是什么不可以的事情。在这首词中,以美人自喻,难免就要舍弃其中包含的对他者的深切情思。尽管将这解释为对自己的爱,或者说是孤芳自赏,也能够说得通,但这两种感情毕竟是不一样的。因此,自喻和爱他人这两种说法,不论是舍弃何者,都会削弱对词人的复杂感情的理解:舍去自喻,就难以解释其内心的孤独与无奈;舍去爱他人,就少了爱的能力的体现。而辛弃疾对一个自己以外的对象即汴京,怀有着深厚的感情。对汴京及汴京所代指的宋朝江山及百姓的爱,也是爱他人的体现。因此,也可以把美人理解为汴京。

    意象的复杂性造就了整首词的内涵的复杂性,整首词的主旨及意蕴亦由此而得到升华。这种复杂性尤其体现在末句的“灯火阑珊处”上。若指词人自己,则阑珊的灯火恰表明了词人心中的孤寂及其所处政治环境的阴暗;若指汴京来说,“灯火阑珊处”可指千里之外的汴京城灯火阑珊,南宋的汴州远不如临安繁华,然而如何破落,词人也不忍去想,不愿去写,便只说是灯火阑珊,却更添了一缕凄然之感,而临安的灯再亮也照不到旧都汴京,南宋的繁华说到底不过是虚假的偏安罢了,整个中原地区更不知有多少人在金兵的蹂躏下苦苦挣扎。

    辛弃疾苦苦寻觅的那一位佳人,既是孤独的自己,也是遥远的旧都汴京。因而这首词所包含的悲愤与渴盼实非“宝马雕车”所堪载也。此词在结构上也有精妙之处。上阕临末,已出“一夜”二字,这是为“寻他千百度”说明了多少时光的苦心痴意,所以到下阕而出“灯火阑珊”,方才前早呼而后遥应,可见词人笔墨之细,文心之苦。

    近年来,陈彼得先生致力于将中国古典诗词融入现代流行音乐元素,却又在谱曲上坚守中华民族传统音乐的特色。陈彼得先生以81岁高龄,将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演绎得深情款款、荡气回肠,如山间明月,似水上清风。既有缠绵悱恻的柔情,又有激情似火的豪情,更有历尽沧桑之后的空灵清澈。像一阵悲凉的秋风掠过,一种莫名的感伤涌上心头;像一泓汩汩的清泉自心田流过,荡涤着人们内心的尘埃。反复聆听,仿佛置身于千年前的元夕,蓦然回首,美人伫立于灯火阑珊处。陈彼得先生的歌声,不仅仅是对古典诗词的传承与弘扬,更是一种对生命的热爱与向往,让人回味无穷,心生敬意。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随笔||且听歌吟·青玉案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sdsiz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