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边城》节选这一课,也有四五次了,每次都是按部就班地分析“边城”的三美,即风景美、风俗美、人情美。边城的美是毋庸置疑的,在物质文明被极度浸染,功利色彩日渐浓厚的现实中,有那样一方安静、和谐的净土供人们安顿灵魂,诗意栖居,无疑是美的。沈从文说:我要表现一种健康、向上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方式。因此,《边城》的美在作者如诗如画的文字间一点点渗透,一点点晕染开来。边城就是人们心中的诗意和远方,远离了都市的喧嚣,洗尽了铅华,褪去了浮躁,是中国的另外一个地方,有着另外一种事情,另外一种人生。那里的一切都是最古朴,最纯真的模样。
这次教学的时候,除了感知到边城那青山绿水,风光秀丽的自然之美,端午节划龙舟的热闹和中秋夜赏月的几分浪漫,以及人与人之间相互信任,彼此关照的人性美之外,更多的是感受到一种薄薄的凄凉和淡淡的哀伤。不知为什么?这种感觉愈来愈强烈,占据在心头,有一种极想读《边城》整本书的念想。于是忙里偷闲,迅速把整篇小说读完了,读到结尾处“这个人也许永远不会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顿时有了喉头一紧的感觉,也许是因翠翠的人生尚且没有着落,也许因爷爷带着遗憾的离世,也许因大老的意外事故,也许因二老的不辞而别,也许因这场爱情悲剧……
翠翠原本安静的世界被端午节的热闹给打破了。那个眉清目秀,皮肤黝黑的乖巧女子原本只是为了一睹端午节的喜庆和热闹,可人生总是有太多的不期而遇。自从在河边等爷爷那个夜晚,她的心便被大鱼“咬”了一口,她的世界也便多了一个人,一份痴迷,一份羞涩,同时也多了一份苦恼,一份幻想。也许一切的遇见都是刚刚好,没有迟一步,也没有早一步。偏偏爷爷不来接自己,偏偏那个“悖时砍脑壳”的家伙让自己上楼去,偏偏产生了那个美丽的误会,一切都恰好赶上了,自此,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东西在翠翠的心中蔓延,也让翠翠沉默了一个晚上,一切都始料未及。时间让翠翠成长着,她害羞脸红的时候多了,出神发呆的时候也多了,胡思乱想的时候多了,一粒叫做爱情的种子在心中开始萌动。她也越来越爱美了,在渡船时看到一个跟她一般大小的姑娘,便心生艳羡,羡慕那个女孩手上戴的亮光闪闪的银手镯,她喜欢看满脸铺粉的新嫁娘,喜欢把野花戴在头上……
之后的端午节似乎再也没有两年前那个端午节热闹。上一个端午节,翠翠特意去看了龙舟赛,可惜只看到了大老,没有看到那个让自己又吃惊又害怕的“轻薄”男子。心里的失落自不可言说,于是天真地问了一句:爷爷,你的船是不是正下清浪滩呢?翠翠也不知不觉地喜欢幻想,想的多,想的远,有时想着想着竟然不知道自己想了什么,于是看着天上被夕阳烘烤成桃红色的薄云,抑或是漫天的星子出神发呆,也许每朵云每个星子才懂自己的心事。当爷爷再三以大老的事情追问时,翠翠羞得满脸通红,默不作声。得知当地的王团长要二老接管碾坊时,翠翠的心乱了,她只想哭,可又没有什么理由。人啊,当内心的苦楚硬要憋着却无法言说的时候,每个日子都是痛苦的。倘若翠翠的母亲尚在,她是不是可以把自己的心事诉说?而她只能在自己的世界里沉默着幻想着。有时她的心胡乱地驰骋,想到白虎关老虎吃人的事,想到难以开口对骂的开头四句歌词,这些天花乱坠的想法都不是无缘无故没由来的,这些都跟一个叫“傩送”的人有关。她希望这些念想可以让她忘了眼前的烦恼,可剪不断,理还乱。有时她又为眼前这些看似明朗却又看不清抓不住的东西伤心落泪。翠翠不能把这些东西用文字,用石头,用色彩转移到另一件事物上。她能做的,就是坐在岩石上,凝眸天空的一朵云。我也在幻想,翠翠要是有一个闺蜜该多好,可以互诉心事,畅想未来,可翠翠毕竟是孤独的,她只能看看白云,凝视远方。有人说“美好的东西都不会长久”,的确,爱和美的背后都有些许遗憾,翠翠曾经做了一个很甜很美的梦,梦中她满怀欣喜地摘了一把肥大的虎耳草,可是却不知道该送给谁人,美好总是与失望并存的,这场感情还没开始就结束了,如梦一样,梦醒了,人散了。
翠翠的心事,谁人懂?年迈的爷爷不懂翠翠的心事,那条可爱的黄狗也只能偶尔很识相地狂叫几声。翠翠的心如小小的窗扉紧掩,别人进不去,自己也走不出来,只能在孤独中等待。爷爷面对翠翠的婚事,无人求助,只能在孤独中死去。天宝在不知情中踏入了爱情的矛盾中,在孤独中离开并意外身亡。傩送也在孤独中远走他乡。这里的每个人都在孤独中挣扎着最后留下的只有孤单的翠翠,也留给了读者挥之不去了悲伤……沈从文说,他给读者的或是一次怀古的幽情,或是一个苦笑,或者一个噩梦……我获得的可能是一个苦笑吧!
那个
在月夜下唱歌
让翠翠的灵魂漂浮的
年轻人
还没有回到茶峒
这个人
也许永远不会回来了
也许明天回来
没有人告诉翠翠
究竟要等多久
我不禁想起了田震的《野花》:山上的野花为谁开又为谁败?静静地等待是否能有人采摘?我就像那花一样在等他到来……难道那个用歌声使翠翠的灵魂漂浮的“轻薄”男子真的要让翠翠等待一生吗?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