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舒适区并不意味着舒适,而是代表面对问题熟悉的应对方式:具体事物和内心情绪的应对。
结合小时候的经历谈一下事例原因:
昨天忽略了我本身的一个原因:特别能睡,沾床就困,就算是现在的周末休息,基本就处于玩玩手机,睡睡觉。这种情况的猜测有两种:①幼时,没有爷爷帮忙照看,爸妈早起下地干活的时间会同时把我和哥哥带到地里;上学之后(五六年级的样子),周末休息的时候被拎起来去地里摘辣椒、棉花……,就是协助爸妈干活的场景;爸妈吵架的时候,我不喊面对的时候就会躲着自己的小屋,蒙头盖脑,不想思考,强迫自己的睡着。
我无法判断嗜睡情况是否与这两种情况相关,但是重新思考并写出来之后发现:
睡觉是内心暗示引起:因为我当天早起了,所以我困是应该的,因此小学前几年上课我基本是睡过来的。
睡觉是我在无法处理某件事时候的选择:逃避/拖延。如果每件事我无法控制,面对时候又特别痛苦、焦虑,睡觉吧,不到deadline不罢休,然后就是一边焦虑,一边放纵,最后一天的时候再逼着上交。
突然想起来,小学时候我不仅学习不好,作业写的也不积极,放假两天,一天半用来玩,剩下周日半下午的一半,趁着天夕阳红的那个景,在我家堂屋前趴在小板凳上一边哭,一边写,一边像厨房里的妈妈保证下次第一写完作业再玩,印象中这种情况持续还挺久,因为至今我自己对那个画面还是很清晰。这也许是我拖延的主要原因,因为总有最后一点点的时间可以抢救现场,结果也还差强人意,长此以往形成了我的心理舒适区。空调屋呆的久了,就不想轻易回到风扇下面面对炎热。习惯养成都花费了我二十年的时间,想要一个月就撬动,着手有点痴人说梦。
初步锁定原因之后,我也应该给自己设置一种提醒方式:自我鼓励的手势/小闹铃,给出自己积极的强化去感化,每天进步一点点。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