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5年,即将升入小学一年级的我,拥有了人生中第一本书,是我的新婶子,送给我的第一份新年礼物。它的名字很奇怪,叫做《真假红孩儿》。
当然,这是我记忆中的名字,至于它究竟叫什么,或许是《真假美猴王》?又或是《大战红孩儿》?无法考究。
那是一本很简单的儿童画书,四方四棱的形状,大红色的封面。那个时候每当有小朋友去我家玩,我总是把书拿出来给他们炫耀,却又只给他们看个封面,像个宝贝一样,舍不得把里面也拿给他们看。
在网上找了类似的图片,印象里就是这样红色的
读书习惯的养成,靠的是这几本书等到我上小学,那时已经认识不少字了,大概是二三年级的样子。我的爸爸去了济南工作,偶尔回来的时候,会拿回来很多书,都是在二手书市场买的别人的旧书,按斤称,价格很便宜。也是因为价格便宜,所以我爸才舍得买很多,不远千里的搬运到家里来。
那些书,都非常的老旧。缺页和缺角很常见,有的里面被写上了密密麻麻的笔记,有的散发着一种浓厚的霉味,有的书页发黄失去了原有的纸张颜色。但这些书有一个相同的地方,这本书原来的主人,无一例外的都在书的扉页,十分庄重的写着这本书的由来,x年x月x日购于xx书店,或者x年x月x日xx赠予。当时的我,觉得这样的标记是多么严肃和认真的一件事啊,一本书的由来,就这样清清楚楚的被记忆,不管后来的人怎么拥有他,它都被这样独一无二的标识占有。我手里读着的,是曾经属于别人的书籍,这本书和它的主人,有我想不到的故事。想到这些的时候,我打心眼里更爱这些破旧的二手书了。
我最喜欢的两本,一本叫《勇敢故事天天讲》,另一本是《世界优秀童话选》。都是讲给小孩子的故事书。勇敢故事篇幅短小,清晰简单,种类繁多。而童话选篇幅长,可读性更强一些。有一个叫《城里的老鼠和乡下的老鼠》的故事,讲的是一个乡下老鼠去到城里人家发生的有趣的故事,这个故事让当年的我懂得了一个道理,那就是每个人都不必羡慕别人,每个人都有别人所不知的地方。这是10岁的我的人生观。
那个时候这些故事我重复的看了很多遍,一遍遍的读总也不厌烦,因为我的童年并没有其他更吸引我的东西。后来这些书被我送给了我姑姑家的表妹,随后也就没有了归期。
从二手书店找到这本书的照片,
读书习惯的养成,靠的是这几本书最左边蓝色的那本
读书习惯的养成,靠的是这几本书我大姨家开设一个小型工厂,比我家要富裕很多。我表姐有很多我没有的东西,我最羡慕的,是一本《安徒生童话选》。大概是全集,因为差不多有一个手掌那么厚,并且还是精装,硬书皮,大红色的封面。每次去姨妈家走亲戚,小孩子全部都去玩我们没见过的玩具,有时是一个八音盒,有时是一个电动的水枪。而我总是自己闷头待在房间里,如痴如醉的读着这本安徒生童话,感受着豌豆公主,想象着坚定的锡兵。
就是这本,找来了图片
读书习惯的养成,靠的是这几本书后来我也拥有了一本安徒生童话,是精选集。这本书同样是我爸爸在二手市场带来的,它坏的不成样子,封面没有了,颜色发黄很厉害,书边地方被腐蚀,但这丝毫没有影响我对它的喜爱,并且这是一本译本,没有删节的译本,比我之前看到的要有意思很多。第一篇就是著名的海的女儿,我读到最后,感受着她变成泡沫时的凄美。后来我看了一部电影《苏州河》,周迅扮演的美人鱼美美,大概符合了我少年时代对海的女儿的幻想。
读书习惯的养成,靠的是这几本书后来我从邻居家也借来了格林童话以及一千零一夜,慢慢的升入三年级,学校开始为我们订购杂志,最早是《当代小学生》,上面的十佳少年黄思路也成为了我的第一个“名人偶像”。后来学校开始开设了阅读室,每周一节的阅读课是我最期盼的时光,常常我还没有尽兴,一节课就结束了,我常常嫌弃时间走的太快,而后来,我也刻意的练习我的阅读速度,这样我能在最短的时间读到更多的东西。
网上找的类似的封面
读书习惯的养成,靠的是这几本书上初中之后,我拥有了第一本真正意义上的自己的书,那是我的父亲,在新华书店,送我的礼物---我亲自挑选了一本《简爱》。我拥有它的时候非常兴奋,找来一支最好用的圆珠笔,我很庄重的,非常有仪式感的,谨慎的在首页写下---2001年购于新华书店。生怕留下了一丁点儿的不完美。写完以后,左看右看,还是觉得字体写的歪七扭八,没有达到自己的要求。
初中时代,许是课业比较繁重,对于学习的记忆比较清晰,对阅读的印象没有那么深刻了。唯一记得的是当年学校为我们订购的语文报,上面连载了蒋方舟的《正在发育》,后来自己通过其他的途径也读完了《邪童正史》。但是内容和感受都很模糊。
而那个时候的我,已经开始叛逆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