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童年经历对一个人的影响有多大?

童年经历对一个人的影响有多大?

作者: 豆棚读书 | 来源:发表于2020-03-21 16:22 被阅读0次

1性格孤僻

风华绝代的张爱玲便是很好的例子,

四岁时母亲离家出走,十七岁惨遭父亲毒打囚禁,最后逃出来与母亲生活,但是不久又跟母亲心生隔阂。也许正是因为童年的经历,间接导致她一生孤寂的悲惨命运,她于1995年在美国的一家公寓里悄然离世,逝世一周后才被人发现。

风靡华文世界的张爱玲就这么离世了,在她居住的房间里完全可“家徒四壁”这个词来形容。家中只有一张行军床,衣服等杂物被堆放在房间的角落,一个小纸盒便是她的书桌,卫生间内没有毛巾,但是房间里有大量的纸巾,也就是说她在晚年时期已经连毛巾都拧不动了。

其实在当时,张爱玲的文学作品已经风靡起来,台湾、香港、大陆都在追捧她的作品,她是有一定的收入来源的,她的晚年不应该如此凄凉,而造成这种结局无疑跟她的性格脱离不了关系。

在她生命中的最后20年,慢慢开始呈现出越来越显著的心理疾病。从1971年开始,整整24年张爱玲都深居简出,不仅拒绝一切慕名拜访者,甚至与她的遗嘱执行人林式同先生也只通电话,从不见面。她对人越发冷淡,生活日益封闭,家具、衣物随买随扔。她其实是以这种方式,来摆脱内心的空虚与枯寂。

除此之外,她开始频繁地搬家,从1984年8月到1988年3月这三年半时间内,她平均每个星期搬家一次。

她搬家不是为了躲避来访客人,仅仅是为了“躲虫子”——一种她认为来自南美、小得肉眼几乎看不见、但生命力特别顽强的跳蚤……

谁都看得出来,这是一种强迫症,一种病态。

这种一直缠绕着她的虱子,跟她青少年时被父亲囚禁在地下室有着很大的关系,童年遭受的虐待,使她心理发生了畸变,张爱玲对这个世界充满了恐惧和怀疑,在心里筑起一道坚硬的屏障,把她与世界隔开。

 冷酷无情、杀机四伏的家庭,在张爱玲的心灵里种下了一只阴郁的“虱子”,成了她一生不能克服的“咬啮性的小烦恼”。

有人说过:“生命是一束纯净的火焰,我们依靠自己内心看不见的太阳而生存。 ”但张爱玲心里没有太阳。她的生命正如她所说,是“一袭华美的衣袍”,这衣袍曾经光艳照人,风情万种,但最终还是被“虱子”吞没了。这是怎样的悲哀。

2抑郁症的宠儿

林肯公园的主唱查斯特 贝宁顿在美国加州洛杉矶的住宅内上吊自尽,年仅41岁。

幼时父母离异、7岁开始被成年男子性侵,

因为害怕让别人以为自己是同性恋,或者在说谎。所以他选择了沉默。

轻生的念头一直陪伴着他,为了排解内心的空虚和恐惧,他年仅11岁就染上了酒精和毒品。

后来他便走上了音乐的道路,他想通过音乐尽情释放自己不安的情绪。

2017年,那个一直在嘶吼的查斯特,在回忆和现实的黑色河流里苦苦挣扎过后,仍无法抵消一丝黑暗,最终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3不懂什么是爱

豆瓣评分高达9.1分的英国黑色幽默剧,这部剧情讲的是两个长期缺乏家庭关爱的男主和女主,逃离自己家庭的故事。

影片中女主的母亲给她找了个后爸,并且全部身心都放在女主的双胞胎弟弟身上,而她的后爸则时不时对她进行性骚扰,让她最奔溃的是妈妈居然无视后爸对她的骚扰。

男主则是幼年目睹母亲自杀,而他的父亲则一直沉浸在悲伤之中,对男主的关心也是很少。

就是这样两个人最终走到了一起,

从影片中我们可以看出来,虽然他们看似冷酷、麻木、对任何事物都漠不关心。但是他们的内心是渴望爱的,只是他们不知道什么是爱,该如何表达表达爱。

在两个人逃亡的过程中完成了自我救赎,最终明白了爱的含义。

在它的第二季添加了一个新人物:邦妮,

她的母亲因为怀孕而错过了上大学的机会,于是将所有希望都寄托在了女儿身上。

母亲每天给她安排了严苛的任务与问答。

如果答不上来,就会一如既往的遭遇“惩罚",比如最喜欢的玩具被母亲无情的破坏。

而这种无爱的教育方式,让邦妮以为爱便是惩罚。

她在做大学图书管理员的时候,遇到了变态的教授,

教授将邦妮叫到家中,并且强奸了她,单纯的邦妮却把这个当作是喜欢。

她不知道的是,她只不过是教授众多情人之一而已。

教授因为想要强奸女主,最后被男主失手杀死。不明真相的邦妮想要给她的恋人报仇。

在报仇的过程中,邦妮依稀懂得了什么是爱。

4

害怕失去

感兴趣的小伙伴可以看看张爱玲写的比较苦涩的一个故事《茉莉香片》,

故事讲述的是传庆生长在一个没有关爱的家庭里,因为自幼父亲将他的一只耳朵给打聋了,身体上有残缺的他不喜欢跟任何人来往。

故事里言丹朱是个完美的女孩子,她长相甜蜜,家庭美满。

传庆内心深处虽然喜欢丹朱,但是他表现出的却是厌烦,因为朱丹的美好使他更加清楚明白自己的残缺。

于是他选择将她推开,他讨厌言丹朱对他好。他认为在寒天里,人冻得木木的,倒也罢了,一点点的温暖更是让他觉得冷得彻骨寒心。

最终有天深夜,传庆再送丹朱回家的过程中狠狠地打了一顿丹朱。

马东曾在奇葩说里讲过:“一个缺爱的人,只要给一点点的爱就会满足。”

我个人更喜欢张爱玲的说法的,一个真正缺少爱的人,怕得到爱,因为他更怕失去之后的寒冷。

从未见过太阳的人,我不会觉得黑夜的黑暗。

可如果,我看见了太阳,太阳会把我的孤寂照得更亮。

那是因为见过太阳的我,会嫉妒别人的拥有,会心疼黑暗中的自己。

那是因为见过太阳的我,会害怕太阳的离开,一旦它离开,我不可能适应以前的黑暗。

其实传庆更像是张爱玲自己,

幼时的张爱玲向父亲讨要学费的时候总是会被父亲和后母奚落、嘲笑。在张爱玲的父亲毒打张爱玲的时候,张爱玲感觉儿都嗡嗡响像是聋了。

这些家庭背景和人物恰好都跟故事里的传庆相吻合。

孩子的成长和父母息息相关。

著名的行为主义心理学家华生曾经说过:“给我一个健康的的婴儿,我可以把他训练成任何专家”

这种说法明显夸大了坏境的决定因素,

但是无需置疑的事实是,

环境是孩子性格形成的另一大决定的因素。

在孩子成长中塑造性格的关键年龄里,父母就是孩子最有影响力的环境因素。

喜欢文章或喜欢读书的朋友欢迎添加豆棚姐姐的微信:doupengdushu。

最近豆棚姐姐正在组建读书群,大家可以在里面畅所欲言。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童年经历对一个人的影响有多大?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sdxuyh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