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伏天真热,虽然经常下雨,但雨住热来。大中午行走像干重力活那样,大汗淋漓,脸上,头上,胸口的汗珠巴哒巴哒往下掉。这太阳似乎有什么目的,非要晒够热度,晒够时间,等什么出来似的。
终于,蛰伏了六七年的草蝉若虫在末伏的几天里,从地下钻了出来,爬到树上,蜕变、羽化、鸣叫(腹腔膜振动)、交配、产卵,完成大自然的使命后生命结束。
人们最熟悉的是蝉声,在酷暑最热时节、百鸟失音时鸣叫了,高昂悠远,此起彼伏。“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这个时节,正是它们登台的时侯。
不几日,立秋来了,我竟然在第二日清晨听到了蛐蛐鸣叫(翅翼扇动),不知是平时未留神还是节气就是这么绝?按民间说法,这种绝是有的:农历七夕那天是见不到喜鹊的,七夕过后再见到所有的喜鹊脖子上都没了羽毛,据说就是为牛郎织女搭鹊桥给织女妆扮耗掉了的;端午节那天见不到蟾蜍,若谁在地下挖出将墨锭塞进其嘴中,挂起风干,便成了中药,此称蛤蟆墨。人身上出了毒疽,用此墨画一圈,病情就会得到控制。故有“疥蛤蟆躲端午”一说。
扯远了,回归正题,蝉鸣和蛐叫是有区别的,蝉鸣热燥,蛐唱清凉;蝉控昼,蛐伏夜;蝉唱夏末,蛐和秋来。在夏秋交替之际,先蝉后蛐,中间一段时日共歌天地,为自然增添一些情趣。
听——深夜——窗外——蛐蛐(蟋蟀)叫得正欢…
立秋第二日速写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