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空妙有是佛学中的一对术语。
内涵
真空是一个其大无外其小无内的概念,内涵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是真,一个是空。空并不是没有,也不是不存在,更不是零。它指的是宇宙产生之前,那个包罗万象、圆融无碍、混沌无极的先天状态。道家称之为“真元”、“无极”。
妙有指的是从真空而来,神奇美妙的造化之物,是佛学所称的“色界”。它是从先天化生而来的自然万物,表现为各种各样、形态各异、纷繁复杂、神奇美妙的物质。从真空到妙有的过程,被道家描述为“无极生太极,太极生两仪”;“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经变图关系
真空与妙有并不是两种对立的状态,而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互为依存,相续转化的关系。真空包含万有,万有从真空而来,他们是一体所包含的两面。之所以用一个“妙”字来形容万有,是因为确如《法华经》所述,大乘佛法以方便譬喻为权宜之计,以真空巧妙地引出万有。
真空本不空,妙有亦非有。这里的空与有,类似于心经中所表述的“空不异色,色不异空”。这就叫做“空色不二”。说到空,道家有一句话叫做“梦里明明有六趣,觉后空空无大千。”这里有一个三重对比的状态:
·我们在梦中所体会到的,与眼耳鼻舌身意所感触到的进行对比;
·梦中以意识所反映的,与醒后用身体所体验的进行对比;
·对外在世界的认识,与内心世界的感受进行对比。
《法华经》本质
醒来的状态类似于妙有,而梦中的状态类似于真空。不管是真空还是妙有,它的本性——空性永远不变。妙有是物质的存在形式,既不是实体的形式,也不是我们的意识反映出来的东西。意识是我们认识世界、感知世界、体验世界的总结,是个体的主观对客观的反应,而妙有是后天反映所赖以产生的先天本源。
真空其实就是意识本体,是一种主观对客观的观察反映,佛学称作“观照”。我们用“心”对外在世界进行即时的观照,这种时刻保持观照的灵明状态,如明镜一片澄澈冰清,帮助我们清醒认识世界。只有始终保持中立的态度,接收的状态,反映的视角,才能尽可能接近生命的真实状态——真如。
《华严经》佛理
我们的心就好比一面明镜,其作用是通过这个身体的感觉听觉触觉器官,反映万事万物的本来体性。我们的意识,就是明镜反映出来的事物镜像,是我们对宇宙自然的认识体验。所以,这里的明镜是我们的心,心的本性就是空性。如果用专业佛语来概括,就是“般若不二”、“缘起性空”。
妙有与真空呈现一对镜像关系,镜外的物质就是万有,镜中的成像就是真空。真空无为,本体性空,妙有与真空始终以契合圆融的方式存在。镜子里的东西,当然是假的。镜子反映出来的是物质的成像,是一种虚幻不实的东西,但是它并不是不存在,而是世界万物通过镜像原理,借由个体的观察和认识,在脑中形成的意象。它并不是物质实体本身,而是客观物质实体的主观反应。
零零总总,旁征博引,其实都应了“以一真法界,为玄妙体”这一句关键。一微一尘尽足为一真法界,真实故曰真,融摄一切万法,故曰法界,此乃华严经之主旨。三藏法数四曰:“无二曰一,不妄曰真,交彻融摄,故曰法界。即是诸佛平等法身,从本以来,不生不灭,非空非有,离名离相,无内无外,惟一真实,不可思议,是名一真法界。”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