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书上有一位朋友给我发来简信,他说:“别人的父母都鼓励自己的孩子,我父母总是打击我,做什么,他们都否定你。”
我还没来得及回复,却想到了小学时候学过的一篇文章——《“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窃以为这篇文章写得非常垃圾,这样垃圾的文章为什么都能被选在教科书上,简直是岂有此理!不过好在它现在已经永远消失在书上了。
现在的改革越来越对头了,这些西方的东西早就应该消失在中国人学习自己文化的语文教材里。尤其是这种垃圾文!
之所以觉得小学的那篇文章很垃圾,那是因为在整篇文章里,我并没有看到作者父亲对作者另类的激励,我只看到他对小孩沉重的打击。全文我并没发现作者最后有什么感激,我只知道孩子听完“糟糕透了”四个字后,唯有泪眼汪汪。
以前常听那些崇洋媚外的人说,国外的家长对孩子都是鼓励的,那正好和这篇文章就互相矛盾了。我就搞不懂研究外国人的东西能不能动一动脑子!那些说外国人东西都是好的简直就是在放屁,殊不知多少国外货都写着中国制造!
回归正题,说起打击式教育,如果一个人已经过了十六岁,那或许越是打击他,他就越是要去证明自己。可是一个小孩子满心欢喜地要去寻求夸赞,那个时候偏偏给了一句打击,只会打击小孩的自信心!
我为何会走上写作这条路?大二写得第一篇文章得到了赞扬,紧接着第二篇又得到了鼓励,这才使我一步一步走入其中。鼓励永远都在输入勇气,而打击始终都是消耗信心。
我不明白打击式的教育它的意义何在?一次打击,小孩可能觉得是自己做得不够出彩,两次三次甚至更多次以后,那他大概就会想,难道自己真的不是那块料?于是放弃了,又去寻找其他的世界,一切又归为了零。
其实很多时候,家长的打击就在于他们觉得这条路不好,便极力想把自己的小孩拽回他们给孩子选择的路上来,于是小孩走的路一旦与预定轨道产生偏差就会遭遇狂风暴雨般的打击。这种行为从本质上来说就是一种自私,一种主宰欲,控制欲。
最近有好几个朋友觉得我的语言越来越偏激,问我就不怕被喷么?此刻我有了答案,我不但不会放弃这些偏激,反而还要更尖酸更刻薄一点。每一个作者都应该有自己坚定的立场,如果一味保持中庸之态,那他就是一个左右摇摆不定的机会主义者!我对这样的投机分子,向来都是嗤之以鼻的。而我要么就不要有立场,要有那就该站在立场的极点上,去和另一个极点的人好好斗上一斗,去风口浪尖感受不一样的风景。
身为一个作者,那是要去写世间百态,去道人间冷暖的,要去写人世间最真实的故事。要是连这样的人都不敢说真话,那这世上还有谁是诚实的呢!
到此我想送给那些永远得不到鼓励的人一句话:“去特么的打击式教育!坚守本心,捍卫梦想,才会有不平凡的人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