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haomeiwen.com/i8169091/175ddd3c55d0f2c9.jpg)
我喜欢拿善说事,也喜欢以善断人。
善,必定是对所有生命集合无微不至的体察和关怀,像磁场一样,只要感觉未死就能收受到对应生命的感觉。曰善,必善于换位。文学作品里不乏塑造善良,宣扬善良之原始动机,写作者在文字里总会不自觉地自我预设善良的内核。不过说实话,一般写作者中乏“善”可陈——写作状态下的作者是经过过滤的自我认知,而生活中的作者往往太珍视超然物外的自我感觉,想表现出大包容的境界(往往只是自我感觉良好而已),站得太高也就易错过善机——恰恰是俗气了。
朋友圈就是最好的例子。悲天悯人的呼号者众多,但如果落实不到一两块钱的偶尔捐助或具体行动(特指无人宣传关注的情况下),伪善无疑。当然,比之连呼号的兴趣都没有的人,略高——毕竟前者的价值指向里认同善良。从不呼号却能实施善举者,自不必誉美,大爱如古天乐,小爱如个别友人(见不得别人受难,收入不高却在各种捐助平台上出手阔绰);次之如陈光标者,高调慈善虽屡遭诟病,毕竟有了贫困者实质上的被“善”。
贝多芬说:除了善良,我不承认世上还有其他高人一等的标志。
贝多芬还说:我愿证明,凡是行为善良与高尚的人,定能因之而担当患难。
斤斤计较是个贬义词。生活中不少人把斤斤计较用在老师身上也绝无褒扬的意思。我的意思是“斤斤计较”也可以富涵褒义的。老师的形象长期被“人设”,正是长期被社会低置所致。在经济生活中的“计较”也正是在奉献领域里的“不计较”——曾有大批潮人长期占着体制的便宜,好慷公家之慨,很是鄙夷缩手缩脚的人民教师。殊不知老师之吝啬实为对己之吝啬,而从未与体制之不公真正计较过。何况有那么多老师偶为蝇头小利而争,却从不计较对学生付出的多寡。再说了,对学生的学习和人品塑造上的“斤斤计较”,是斤斤计较吗?
![](https://img.haomeiwen.com/i8169091/7f010d860768a5c5.jpg)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