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为“好中文的样子”第二节作业,谢绝转载。
故事梗概:北漂族小凡是一家大型互联网公司的前台,计划年后辞职,并且与男友分手不久。回家过年的时候,为了让父母放心,小凡隐瞒了部分真相。到了拜年的时候,由于亲戚之间的客套、父母的虚荣和自己的懦弱,大家共同描绘出一个无比光鲜却虚假的北漂生活,令小凡十分尴尬。实际上,现场的每个人都处在这样的虚假泡沫中,谎言不断升级,对话就要走向失控……
场景1:北京,某餐厅
周末的闺蜜聚会上,小凡和朋友们抱怨公司待遇不公、管理僵化等问题,并提到年后就辞职,加入某学姐的创业公司做高级助理;提到刚分手的男友,小凡表示已经不在意了,但是目前不想让父母知道,他们都对前男友很满意,不想让他们失望。
闺蜜A说回家过年太闹心,打算出门旅游过年;B与男友交往多年,因为担心被催婚一直瞒着家里;C已经结婚,正为过年去谁家而烦恼。
饭后,小凡一个人回到狭小的出租屋,收拾行李,准备回家。
场景2:某南方小城,父母家中
家乡和北京有二十度的温差。小凡在飞机上脱下羽绒服,换上薄外套。到达省城后,又转乘大巴,辗转返回家乡。尽管在车上一脸疲惫,临下车前她还是拿出粉饼和口红补妆,打起精神回到家。
到家后,小凡发现家中有许多「北京特产」,十分惊讶。父母表示这是他们网购的,准备以小凡的名义送给亲友,令小凡哭笑不得。
餐桌上,小凡和父母谈起在北京的生活和家乡的变化。父母表示在电视上看到小凡工作的大公司业绩很好,对小凡的工作大加赞赏,鼓励她好好干。小凡本想告知他们计划年后辞职,话到嘴边又咽了回去。再问及前男友的情况,小凡含糊其辞,迅速转移话题。
提及家乡的变化,小凡发现家乡比她预想中发展得更好,而且父母的爱好也比她想象的要丰富。
场景3:同城的爷爷家中
小凡一家到爷爷奶奶家拜年,来了很多亲友。同辈的有在省城工作、已结婚生子的表姐一家,和在读高中的堂弟。父母拿出「北京特产」分给大家,说是小凡从北京带回来的。话题自然围绕小凡展开:
「互联网,那得是高科技企业!收入一定很高吧!」
「上次X领导到你们公司视察,你见着了吗?和他握手了吗?」
「你那男朋友什么时候带来给我们见见?」
爷爷不放心地说:「女孩子一个人在外面住还是不太好。」
父母连忙解释:「不不不她住公司员工宿舍。」
亲友对小凡夸赞有加,却令她十分尴尬。父母表面上从容接受别人的赞美,甚至夸大其词,却难以掩饰自己对大姑、姑父的羡慕。他们内心希望女儿不要离家太远,并赶紧结婚生子。长辈们聊得热火朝天,互相赞扬对方的孩子,被赞扬的一方假意推辞。小辈们平时很少见面,关系比较疏离,都感到尴尬。
饭后,一家人准备离开,小凡终于松了一口气。然而就在这时候,邻居前来拜访,大家只好坐下继续陪客。邻居爱开玩笑,在他的带动下,谎言越发夸张,对话逐渐走向失控。此时,因为现场孩子玩闹受伤,话题迅速转移。加上时间已晚,大家陆续告辞。回家路上,小凡才从父母的谈话中得知,一些亲戚的真实情况也并没有看起来那么好。
场景4:父母家中
假期即将结束,小凡收拾行李,准备回到北京。母亲送给小凡一件粉晶饰品,半开玩笑地说这能招桃花,暗示他们对小凡分手的情况有所知情。小凡也心领神会。
第二天早上,小凡踏上了回程。全剧终。
本文为“好中文的样子”第二节作业,主要取材于自己和朋友们的真实经历,并且受到了《完美陌生人》和《山河故人》的启发。
我想探讨的主题,是如何面对现代社会中人的流动和乡土概念的瓦解。现代社会中亲戚之间可能很少见面,彼此缺乏了解,而拜年在大家心目中又是一个「应该」喜庆的场合,在这样的情况下,奉承、误解和虚荣心相互作用,造成了太多的言不由衷。
从朋友聚会到在家吃饭,再到亲戚聚餐,现实经过了两次美化:
【现实】对工作不满,与男友分手,住狭小的合租房;
【对父母透露的情况】工作顺利,有稳定交往男友,房子条件很好;
【父母对亲戚透露的情况】事业有成,有优质男友,公司提供宿舍。
嘲讽「七大姑八大姨」的论调火了两三年,今年开始出现了批评的声音,认为年轻人把亲戚妖魔化了。而我认为,虽然有些亲戚确实比较失礼,但很多时候我们自己也缺乏说出真相的勇气。在一场群体对话中,冲突的升级是渐进的,是大家轮流推波助澜的结果。分摊到个体身上的责任很小,但确实每一个个体都负有责任。
误解和夸张能产生很好的喜剧效果。这里的误解是双向的,实际上北京并不如家乡亲友想象中那般美好,家乡也不如北漂一族想象中那般落后、保守。前者是明线,后者是暗线。消除误解的唯一方式就是沟通,但沟通又谈何容易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