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来读书势头猛烈增长,输入多、输出少,像是灌了一大堆杂乱无章的文字进大脑,却统统没能融进自己的体系之中。对于这种结果,原因我认为在二,一为少聚焦,二为不输出。前者导致分散精力,体系难快速迭代;后者导致缺乏巩固,行如流水,一泻千里。
从统计上看,6月读书近40小时,读完7本书,放在刚入职的前两年,着实经不起一点浪花;可在这两年,月阅读量达到7本的月份少之又少,出现这种局面的原因一方面是过了早些年重点关注“量”的阶段,一方面是工作压力过大着实回家只有心思刷刷爽文。回想2021年年阅读量才40余本,可谓是自2014年以来的最低水平,甚至没达到最高水平的一半。随着阅读年限的增长,虽然知道评价一个在读书方面的爱好、能力或者自我提升的诉求早已不能单纯凭数量,但质变之前的量变依然很重要。我自信在工作的六年间,我找到了自己应该深入阅读下去的领域,但这领域相较于在校之间,也仅仅是排除了经济学、地理学、天文学等等明显与当下的生活、工作关联不大的学科而已,划在“兴趣圈”之内的类别依然不少,这便是为何会出现“不聚焦”的原因。
虽然我并非好的阅读者,也并非好的知识贡献者,反思自身问题时也希望借助这个机会劝诫还在读书中迷茫的书友,阅读可别踩坑。
首先,在阅读前期建议以“量”取胜。毕竟一开始并不能清楚地知道自己对何种类型的书籍感兴趣,也并非人人对所有书都感兴趣,要培养读书习惯的,先从书海里“捞”书,捞到喜欢的书之后,逐渐建立阅读体系,渐渐地便会找到自己感兴趣的方向。当然,这方法并不适合为了某固定目的而读书的人,比如为了撰写汇报材料需要进行的阅读。
其次,在找到阅读兴趣方向后要聚焦。我近几年的问题便在于,喜欢文学、历史、管理和写作技巧类等书籍,阅读便是同时能看四类书籍,无法聚焦某一类、快速在体系中的相同部分快速迭代体系内容,导致精力分散较大。犹记得前几年钻研写作时,很长时间就阅读跟写作和自媒体运营的书籍,那段时间不管是写的文章还是发的公众号,相较于现在都能更快抓住眼球。如果要通过阅读增加在某一方面的能力,不妨利用好“刻意练习”的理论。
再次,要在阅读之后有效输出。不论是整理读书笔记、写书评或读后感、作读书分享,要加强知识之间的融合,并利用好艾宾浩斯遗忘曲线,加强对知识点的记忆。毕业前夕和工作前两年还有精力之时,这三者交融,彼时看完一本书,知识点记得很牢,亦能迅速地分享出来,像番茄工作法、90分钟的睡眠理论、GTD等,哪怕后面实际应用效果不好,但也被加入到了体系之中,需要的时候检索出来即可。
最后,利用碎片化时间保持阅读。职场人并非天天有大片时间阅读,要利用好通勤时间、就餐等待时间以及休息前调整时间,翻几页书、品一段话,时间久了积累的效果便完全不同。我读《百家争鸣的大变革时代:战国》几乎是利用早上上班路上、午休前10分钟、晚上就寝前20分钟,保持持续的阅读不会让思维停歇,也会保持你对阅读的敏锐性。
写了这么多,还是得看完书好好总结才行。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