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师说》
初入夹山,便有幸结识了尘师父,晚饭后大家由师父带着一起散步,师父走到一处地方便开始给我们讲起那里的风水。
大家在茶楼小坐行至夹山寺山门的对面,师父指着远处的一处山峰问我们,可曾看出什么来没有,大家纷纷报上了自己的答案,但师父似乎都不太满意,我尝试着说出了自己观察的结果,没有想到竟得到了师父的肯定。我只观察到那座山峰从中间断开,而师父却从断开的山峰讲到夹山寺的布局,让我听得入了迷。当下就决定,一定要找机会拜了尘师父为师。
师父在碧岩泉现场教学因得元泽师兄引荐,我如愿以偿地加入了学习《易经》的微信群,但群里的师兄大部分跟随师父学易经已经一年有余,而我初来乍到,实在是不知该从何学起。于是慢慢地变得有些懈怠,可能是师父也看出了我内心的不坚定于是又把我移出了群。
路上光景但好在还有同时入门的元萃师兄给我鼓励,带我学习,也是因为有了她的点拨,我才向师父表明了我学习《易经》的决心,师父又重新拉我加入大部队,跟随大家一起学习。
也是由元萃师兄提议,大家要办一个隆重的拜师礼。我们从七月初便开始谋划,最终定在七月十四日的上午九点正式举行拜师的仪式。
正坐正式的拜师仪式定在周日,而师父在周五的下午便来到了长沙,因为大部分师兄都有很长的一段时间没有见着师父了,所以一见面就开始向师父请教,师父也不厌其烦地给我们答疑解惑。现在想来也是惭愧,当时只顾着要把没懂的地方全都弄懂,倒是忘了师父这一路上的劳顿了。
周六师兄们聚在一起玩闹了一天,慢慢地变得熟络起来。晚上,师父在国学堂给我们上课,这还是学习这么久以来,师父第一次给我们线下授课,大家都听得格外的认真。课后师兄们一起把课桌搬来,为明天的拜师礼做准备,大家忙完后,聚在一起闲聊,而师父则一直在和拜师礼的总负责人龙老师对流程,为了让明天的拜师礼不出错,师父陪我们排练到很晚。
周日上午九点,正式迎来了我们的拜师礼。师兄们穿戴整齐,伴随着龙老师高亢的嗓音,长者、弟子和师父依次入席,并向三圣像行礼。元亨、元吉、元贞师兄作为代表,宣读了拜师帖。读到动情之处,元吉师兄有些哽咽,我也跟着湿了眼眶。
元吉师兄读拜师帖从上幼儿园到读大学,我遇到过很多位老师,他们在不同的学习阶段,教授给我不同的知识,但学到的大多数内容都在考试过后,又重新还给了老师,不曾真正学到心里去。步入社会后,一直盼望着可以遇到一位师父为我指点迷津,而老师易遇,师父却难得。
拜师帖老师,面对特定的人群,教授特定的知识,而师父,是师更是父,不仅教授知识,还教如何做事做人。以前,我只是觉得自己欠缺一位在关键时刻指点迷津的长辈或者老师,而通过今天的拜师礼,我才明了师父这二字的含义。“为师一日,谊同父子。”人这一身有两条命,一条是生命,一条是慧命。生命是父母给的,而慧命是师父给的。
正坐相传伏羲仰观天,俯察地,而始画八卦;文王被殷纣王囚羑里而演周易;孔子为后人能读懂周易而添十翼。正因为这三位圣人才有这熠熠生辉的周易文化。故拜师礼后最庄重的环节就是拜三圣,师兄们在师父和长者的带领下一跪三叩首,内心有多少虔诚,便能从古圣先贤那里传承多少恩德。深入经藏,智慧如海。在周易的知识海洋里,我们每一个人都太过于渺小,唯有不断精进,才能去除自己身上得一点愚痴。
叩拜龙老师唱颂到:“弟子向师者行大礼。”师兄们便自动转向师父,向师父行了三个大拜礼。“一拜曰‘师道尊崇立人立德’-----二拜曰‘传学授业教化解惑’------三拜曰‘感念师恩天地为鉴’----恭立。”行罢大拜礼,我们才算是正式拜入师门。
向师父行大拜礼而师父则赠我们《周易集解》作为回礼。从师父手中接过这一份沉甸甸的礼物,也接住了师父寄予我们的殷切厚望。
师父的礼物又有礼者端着装满茶杯的托盘行至弟子面前,弟子们依次向师父敬茶,先以双手端茶,再双手高举过头,向师父敬上。
拜师记师兄们敬完茶,又重新回到自己原来得位置,聆听师父的训诫。“周易博大精深,上智之人,穷其一生,也难窥其全貌。”听完师父的训诫,我越发感受到了《易经》的博大精深。
训诫今后,唯有牢记师父的教诲,效仿先贤,勤学易理,方能不负师父所望,不负自己一颗求学的初心。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