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其本意或许不是你平常所理解的

“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其本意或许不是你平常所理解的

作者: 王达超先生 | 来源:发表于2020-12-11 22:49 被阅读0次

    “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其本意或许不是你平常所理解的

              ——2020.12.11  小雨转阴  9~10℃

    前天,一位同事因为工作上的事情对我表达谢意,说:“我感觉自己像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我们都知道这句话出自牛顿,一般都理解为他虽然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却依然谦逊。听他这一说,我突然想要了解:牛顿当初为何说这句话,是在什么场合说的?如果把这个完整的故事讲给孩子听,会不会特别有教育意义?

    为此我在网络上搜索,首先看到了这个版本的故事。

    “我之所以看得远,是因为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 这是牛顿讲的一句话,多少人把此当成人生的座右铭,以此激励自己。但最初这是一句骂人的话,而且是牛顿骂另一位科学家的话。

    提起牛顿他有无数个光环,物理学家、数学家、天文学家。他提出的牛顿三大定律、万有引力和微积分等,我们从初中到大学学习物理都离不开这些。他是世界上最伟大的自然科学家之一,也是第一个被国葬的科学家。

    牛顿的智商有290,但是他一生无妻儿。或许天才往往注定有其缺陷的一面。

    牛顿真的被苹果砸出万有引力吗?

    牛顿在发现万有引力前他对地球高处抛物的轨道是这样理解的,牛顿设想轨道是趋向地心的螺旋线,而不是椭圆。认为是椭圆正是被牛顿骂的科学家胡克,胡克把这一发现写信告诉了牛顿,牛顿虽然认同胡克的见解,但是没有回信。

    后来牛顿发表万有引力的文章,世界为之震撼。胡克又写信给牛顿,希望在万有引力的文章上可以写上的他的贡献,因为胡克可是间接促进万有引力的发现。这个合情合理的要求被牛顿拒接了,胡克发怒直接控告牛顿剽窃他的研究成果。

    牛顿和胡克直接开战,两人骂的不可开交。牛顿自知理亏,说了一句我们熟悉的话“我之所以看得远,是因为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这句话是用来骂胡克的,因为胡克背驼,牛顿拿胡克的生理残疾说事,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暗指胡克的样貌残疾。

    牛顿做过更过分的事。胡克也是一位伟大的科学家,他发明显微镜观察细胞并为之命名为cell,胡克必定存在于生物课本上,但是你发现没有,课本介绍胡克时竟然没有一张图像,这太不合理了,不是不想用胡克的图像来介绍这位伟大的科学家,而是胡克没有留下一张图像。这就是牛顿做的好事。

    胡克去世后,牛顿当上英国皇家学会会长,牛顿接手了胡克实验室并销毁胡克实验资料,导致了胡克没有留下一张自己的图像。

    牛顿虽然是个伟大的科学家,但他的人格并不和他科学成就上值得为人称道。

    提起微积分,不得不提两个人,这两个人就是牛顿和莱布尼茨。微积分到底是牛顿还是莱布尼茨提出来,这两人因为这个问题争论起来。牛顿说是自己先提出来的,莱布尼茨说明明是我先发表的。

    英国皇家学会查明了真相,微积分是牛顿发明的。最后人们发现是牛顿总结出这个结论的,这下子争议更大了。

    牛顿的一生很长,活了八十岁。牛顿的后半生追求神学,沉迷于炼金术。一个科学家迷失自我于上帝之中,这其中缘故无人得知。抑或和秦始皇一样寻找长生不死之谜?

    前半生用科学来解释世界,后半生却用科学现象来证明上帝的存在。如果你问地球多少岁,牛顿会让你在《圣经》里找答案,因为他从圣经里推算出地球有六千岁,实际上地球大概存在4.5亿年。

    牛顿的后半生令人嘘嘘,他的情感让人感叹,他的为人处世让人感慨。

    看完第一个版本的故事,完全颠覆了我的认知。我有点半信半疑,继续搜索,于是看到了第二个版本的故事。

    “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是牛顿侮辱人之语

    [摘要]“如果我看得更远一点的话,是因为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这是读者耳熟能详的牛顿名言,常常被用来表示谦虚,但实际上,这句话并不是什么谦辞,而有侮辱人之嫌。

    光学之争牛顿称站在“巨人”胡克肩上

    牛顿,一位家喻户晓的科学家,每个中国孩子都知道他与苹果树的故事,写作文也时常引用他的名言:“如果我看得更远一点的话,是因为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以此表示要谦虚谨慎。不过,牛顿说这句话是有特定的背景和语境的,这源于他与“英国的达·芬奇”胡克(罗伯特·胡克,以胡克定律闻名)的学术争端。

    “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是牛顿侮辱人之语

    相比于“全才”牛顿,“英国的达·芬奇”胡克就不那么知名了,不出名的原因正是因为他得罪了牛顿,致使其在学术上被人遗忘两百余年,直到20世纪才被承认学术地位。其实,胡克本是牛顿的前辈,早在牛顿成为英国皇家学会会员十年前,胡克就是皇家学会实验主管,然而,两人在皇家学会的初次交集便不欢而散。

    1672年初,牛顿被选为皇家学会会员,获此消息牛顿十分兴奋,于是写了一封长信,信中提到他发现“一种光学理论”,证明白光是由不同颜色的光混合而成,并且光是由粒子构成的。牛顿这一发现受到皇家学会多数人欢迎,但却引得胡克不快。

    胡克认为光是一种波,胡克在阅读报告中写道:“自我所从事的实验和观测,甚至从他的实验中,我完全可以证明光是一种脉冲。”随后,二人的争论日趋激烈,最终牛顿恼羞成怒,写信给皇家学会秘书,要求退出皇家学会,尽管经过挽留,牛顿留在了皇家学会,但二人也就此结下了“梁子”。

    1675年,牛顿又发表了一篇光学论文,这招到胡克更猛烈的抨击,胡克认为牛顿文章中的大部分内容来自其《显微术》(又译《显微图谱》)一书,有人写信将胡克这一说法透露给牛顿,牛顿在回信中说:“我要求胡克先生向我指出,到底哪些地方是如他所暗示的,取自他的巨著《显微术》。”

    后来,胡克绕过皇家学会,同牛顿直接通信,二人进行了一番看似彬彬有礼实则互相讥讽的通信。1676年1月,胡克在给牛顿的信中写道:“我确认你在这方面所下的功夫比我深得多,也确信无法找到比你更适合、更能干的人来研究这些题材……如果我从事的职务允许的话,这都是我自己想完成的事,尽管我很清楚这只需要具有比你稍微低一些的才能就可以。”

    1676年2月5日,牛顿回信胡克,信中写道:“笛卡尔(的光学研究)踏出了很好的一步,而你则推进了许多方面的发展……如果我看得更远一点的话,是因为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牛顿这番话看似谦恭,是在恭维胡克,实则不然,胡克本人身材不高,而且有驼背的毛病,牛顿这句话自然有侮辱之嫌。

    万有引力之争后牛顿“封杀”胡克

    光学之争后,牛顿和胡克其实形成了难以化解的矛盾,其后,在引力的平方反比定律发现权上,二人再次爆发冲突。

    1674年,胡克发表《试证地球的运动》,文中总结了行星运动的理论:一切天体都受到引力的作用;如果天体不受引力作用,将保持直线运动;天体离引力中心越近,受到的引力越大。这其实是万有引力的定性描述,后来胡克进一步发现了引力的平方反比定律,并在1679年给牛顿的一封信中提到这点。

    1686年,在哈雷的鼓励下,牛顿将专著《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交给皇家学会审议,在这次会议上,胡克提出引力反比定律是自己告诉牛顿的,牛顿应该在专著的前言指出自己的贡献。牛顿并未参加这次会议,事后也未接受胡克的要求,在他看来,自己1666年就发现了引力的平方反比定律,并且写信告诉了他人,因此自己是这一定律的发现者。1687年,《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出版,牛顿由此确立了自己做为科学界第一人的地位,与胡克之间的地位发生明显变化。

    “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是牛顿侮辱人之语

    这次争论之后,牛顿与胡克之间的裂隙越来越大,胡克在1689年2月1日的日记中抱怨牛顿“没良心”,讽刺牛顿引用自己的学术研究成果却不注明,后来还写了一篇备忘录叙述他与牛顿的争执“真相”,然而胡克的抱怨并未受到人们关注,他的余生也在这件事的阴影中度过。

    1703年3月3日,胡克病逝于伦敦,此后不久,牛顿当选皇家学会会长,并给学会选了一个新地址。1710年,学会完成搬迁,这一过程中,胡克的许多收藏和仪器,包括他的画像都丢失了,随着这些一同消失的还有胡克本人,在此后的两百余年间,胡克被“封杀”了。

    结语:

    牛顿在学术上的贡献自不待言,他与胡克之间的争论也是科学史上的公案,牛顿凭借自己的地位,险些将胡克封杀,若非20世纪人们对胡克的重新“发现”,人们也许就只记得“站在巨人肩上”这一“谦辞”了。

    我们看到,第二个版本的本质和第一个版本是相同的。但我还是有一些怀疑,继续搜索,于是有了第三个版本。

    牛顿名言“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竟是为了打击暗讽另一位科学家同行?

    称得上享誉全球的科普作家屈指可数,约翰·格里宾算是其中一位。他毕业于剑桥大学天体物理学专业,因在《新科学家》周刊撰写有关天体物理学研究进展的文章而初露锋芒。1984年,他的成名作《薛定谔猫探秘——量子物理学与实在》出版,使其早于斯蒂芬·霍金掀起了一股全民阅读物理科普图书的热潮;随后《双螺旋探秘——量子物理学与生命》和《大爆炸探秘——量子物理学与宇宙学》相继同读者见面,与前一部共称为“约翰·格里宾科学三部曲”。

    如今,约翰·格里宾走过古稀之年,由他执笔的科学作品达百余部,获得诸多奖项。其中不少著作已出版中译本,除了科学三部曲外,《大众科学指南——宇宙、生命与万物》《迷人的科学风采——费恩曼传》《科学简史——从文艺复兴到星际探索》等作品也深受读者欢迎。

    《科学简史——从文艺复兴到星际探索》是约翰·格里宾21世纪初的作品,由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引进推出中译本。全书近600页,字里行间无不彰显了西方科学在过去500年间的波澜壮阔。历史事件之所以能成为“故事”,往往因它所涉及的人物及其生活较于某个主题至关重要,其发生及演变中所呈现的现象和问题值得述说与探讨。相比沉闷冗长的史实及理论,丰满的人物形象、生动的故事情节,更能让读者倾心。

    如《科学简史》所述:布鲁诺因宗教信仰被烧死,饱学之士第谷以剑相搏失去大块鼻子,离群索居、乖僻刻薄的牛顿与胡克的恩恩怨怨,激进持异者普里斯特利所经历的血雨腥风,以及日复一日搜集科学事实、整理观察笔记的达尔文发现自然选择理论等。

    比如,牛顿当选皇家学会会员后,提交了一篇有关光与颜色的综合性论文。论文中较多内容均以胡克《显微图》为基础,遗憾的是,他并未在其中细数胡克的工作。胡克得知后非常恼火,但基于其自身温和的性格,他仍以讨论科学内容为由,友好地给牛顿去信。无论形式如何,胡克质问牛顿为何不恰当说明他所做工作的目的是显而易见的。对此,牛顿回复:“笛卡儿所做的是出色的一步。你在几个方面都向前推进了很多,特别是对薄板颜色进行了哲学思考。如果我看得更远一点的话,那是因为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这里提及笛卡儿只是暗示胡克所声称的优先权实际上属于笛卡儿,以让他安守本分。第二句则俨然是以高人一等的姿态给胡克一点点赞许(不要忘了,胡克比牛顿年长,而且是更受到认可的科学家)。但关键的语句是有关‘站在巨人的肩膀上’(standing on the shoulders of Giants)这一句。注意这个大写字母。尽管我们知道17世纪的拼写是有一些古怪,但牛顿为什么要选择强调这个词呢?确定无疑的是,这是因为胡克是一个身材矮小的人,而且还是个驼背。牛顿意欲传递的信息是,尽管他可能借自古代先贤,但他没必要从一个像胡克这样的小矮子那里窃取思想,而弦外之音则是,胡克不但身形矮小,而且是个智力上的侏儒。”

    “如果我看得更远一点的话,那是因为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这句家喻户晓的名言常常被世人引用,以表示“谦逊”之意。殊不知,这句话却是出于牛顿对前辈科学家胡克的某种刻薄讽刺!约翰·格里宾以两种截然相悖的态度所产生的反差感为“燃点”,顺势巧妙地凸显及佐证了牛顿的人物形象。

    是的,约翰·格里宾擅长捕捉人物的个性。从《科学简史》中,我们看到了一位位科学巨匠充满人性的一面。他们或卑鄙,或宽容;或孤独,或开放;或聪明,或勤奋;他们或生不逢时,或中年落魄,甚至有些可能在晚年步入“歧途”。他们是活生生的人,无异于你我的正常人。这种带有“温度”的写法,打破了固有的科学家形象,真实还原了科学家的性情、习惯及经历,展现了他们如何得出新发现及新理论的过程,勾勒出科学家个人史,亦构建了西方科学发现史。

    难能可贵的是,在科学发展进程中,无论是科学大师还是小人物,在约翰·格里宾眼中都是值得尊重与敬仰的,他们对科学研究的非凡热爱,均来于对自然奥秘的好奇、对真理的不懈追求。在他笔下,不同的科学故事、科学人物都反映了一个主题:孜孜不倦探索宇宙及人类自身是一件何等美妙之事。

    通过第三个版本的故事,我们知道了前面两个故事的素材都来源于科普作家约翰·格里宾的著作——《科学简史——从文艺复兴到星际探索》。

    至此,我不再怀疑故事的真实性。但是,这个故事还适合读给孩子听吗?

    以中国文化的传统来讲,这样的真实故事不适合讲给孩子听!但是,人们又不想错过用牛顿来教育孩子的机会,所以就有了我们平常所认为的这句话只是牛顿单纯地表达"谦逊"的意思。

    我想,我们不应该简单地认为这是对牛顿的"粉饰",我更愿意理解为这是人们的一种美好愿望。

    当孩子们某一天发现了这个故事的真相而向我们求证时,我们大可以说即使是最伟大的科学家,也有普通人的一面!

                                    —end—


    PS:故事来源于网络,如果侵犯了原作者的权益,请联系本文作者删除。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其本意或许不是你平常所理解的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sehsgktx.html